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網絡産物"微博書" 拾掇起文化碎片?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07日 11:0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民晚報的《名家微博段子竟成出版物粗製濫造遭讀者炮轟》寫到:“微博時代,開機閱讀,出版界也屈從於碎片化生存,把微博上的名家名段集結成書。清明期間,記者在上海書城、大眾書局、博庫書城等各大書店看到,很多微博書都貼著‘文學 隨筆’的標簽,然則開卷一覽,這樣的隨筆顯得太過隨意,充斥著微博上的邊角料而缺乏完整體系。”

  看到此報道後,心生感觸。由“名人”們將微博匯集成書,聯想到一位古人──南宋的洪邁。他將自己數十年博覽群書的心得匯集成《容齋隨筆》一書,成了後人經世致用的經典之作。其與沈括的《夢溪筆談》、王應麟的《困學紀聞》被歷史學家認為是宋代三大最有學術價值的筆記。“名人”們的“微博書”究竟是什麼樣子,我本人沒有讀過,不過,從這篇報道裏面,我們可以得出很明確的答案:與洪邁的《容齋隨筆》相去甚遠。

  “微博體”是近幾年的網絡産物,關於它存在與發展的討論與爭辯,可以説是批評與包容共存。目前,“微博小説”作為一種新文體,已逐漸被一些紙媒認同和刊用。我曾經讀過一些這樣的小説,它們精緻的結構、跌宕的情節,還是蠻有趣味的。至於網絡上“名人”的微博,我幾乎沒有看過,為什麼?一是沒有興趣看他們“拉家常”;二是對他們的文學素養不怎麼信任和恭維。“名人”們都太忙了,他們能不能靜下心來、坐下去專心讀書和寫作,本身就是值得懷疑的。

  那麼,既然微博作為“文學 隨筆”已經結集出版或正在結集出版,我們就需要提出一個問題:這些“微博書”能拾掇起文化的碎片嗎?《名家微博段子竟成出版物粗製濫造遭讀者炮轟》的文章同時指出:有業內人士分析,對於名人而言,把自己已有的微博集結出書,可謂是創作上的“無本萬利”之舉,區區稿費並非這些“作者”的訴求,而“新作”出版之際的媒體曝光度才是他們真正的用意所在。如果這個分析切中要害的話,那麼,我們所給予“名人微博書”的希望,實際上就是一堆多彩的肥皂泡了。“名人”們出版“微博書”的目的,本身就與文化沒有多大的關聯,只不過是“挂羊頭賣狗肉”而已。從這篇文章中我們還可以看出,對於“微博書”,大家的批評在“粗製濫造”上,而非其本身。如果那些出書的“名人”是文學、文化名家,我想,他們可能會做得精緻一些、厚重一些、營養成分高一些。如果能像洪邁的《容齋隨筆》一樣,使人們在閒暇之餘、乘車如廁之隙的零碎時間裏,有精神上的思考和愉悅,也算是一種文化的延續和創新吧!

  在“微博書”興起的大潮裏,我們期待著能有“大家”的積極參與,將自己的睿智之思分享給每一位熱愛閱讀的人,串聯起我們民族歷史文化的點點滴滴,啟迪心智,傳播思想,創造出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經典“語錄”,於今于後,又何嘗不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好事呢?

熱詞:

  • 名人
  • 洪邁
  • 文化碎片
  • 容齋隨筆
  • 微博書
  • 語錄
  • 夢溪筆談
  • 新作
  • 作者
  • 困學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