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驅車四川古村鎮:風雨同舟之羅城游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04日 21: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汽車公社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風雨同舟的羅城

四川古村鎮

在國內,與人烏殃烏殃的樂山大佛相比,同處一地而偏安於山中的羅城小鎮可就冷清了許多。但即便如此,在國外,小小的羅城,其名頭卻絕不比那大大的石佛小。中國的“諾亞方舟”,這名頭,聯合國官員給的;還有澳大利亞墨爾本的“中國城”,那是照着羅城鎮的樣子建的。之所以會如此的“墻裏開花墻外香”,皆因羅城鎮中那一條始建於明代崇楨元年(1628年)已有着數百年曆史的“船形街”。

在一個陰冷的冬日,我們專程驅車前往距樂山市60公里的羅城鎮,就是想看看那條名聲在外的“船形街”。

沿着一路曲折的山路至羅城鎮,眼前卻只有狹窄擁擠的街道和林立兩側的商鋪,一切皆與國內其他地方的小城鎮一樣無異,哪有什麼古鎮?

在當地人的指引下,我們停好車,穿過主街背後的一條戶戶為店的小街走入羅城鎮的深處,在小街盡頭的轉角處,終於望見了一排油柱黑瓦的老房子,這裡便是昔日羅城鎮的中心,有着幾百年曆史的“船形街”所在了。

濯濯永流

在羅城,“船形街”的官名應該是“涼廳街”。

站在方磚鋪地的主街口放眼望去,街道的中央矗立着一座古樸的戲臺,街道的兩側是依然保留着磚木結構的連排瓦屋,與眾不同的是其臨街一面的屋檐都異常的寬大,上面層層黑瓦累疊,屋檐更是被一根根立在六邊體長條石柱上的桐油圓木支撐着朝着街面深深地挑出,在主街上形成了兩片罕見的連體長廊,當地人將其叫做“涼廳子”,故此街便名為“涼廳街”。幾百年來,世世代代的羅城人就在這兩片遮日避雨的“涼廳子”下行走、生活着。

從空中俯瞰,這條主街是兩端窄、中間寬,形如梭子,又似一艘巨船:梭形的街面如船底,兩側的涼廳如船舷,高聳的戲臺如船艙,街頭的寺廟如大船的尾篷……如果到鎮外的鐵山上登高而望,整座羅城鎮恰如一艘大船正欲劈波斬浪,揚帆啟航,因而羅城鎮又有“山頂一隻船”的美稱。

這一精妙奇特的街市佈局來源於流傳的一段故事:傳説古時羅城鎮缺水,明崇禎年間一位秀才至此,見當地民眾因缺水而生活多有不便,即吟下“羅城旱碼頭,衣食不長久。要得水成河,羅城修成舟”的詩句。正是一語驚醒夢中人,於是當地人便重興土木,修建了這條留傳至今,舉世罕見的街道。

走出靈官廟,再次踏上涼廳街,數着涼廳子下那一根根的廳柱,在涼廳子下那鱗次櫛比的方桌竹椅間穿行,便來到了街心的古戲臺前。

眼前的這座戲臺形式也很奇特,是一座過街的建築,八根長短圓柱穩穩地將戲臺懸空支起,既方便了街上的人員車馬往來,同時又起了一個共鳴音箱的作用;戲臺的造型十分優美,外形為歇山式飛檐結構,飛檐翹角,風鈴高懸,屋脊和房檐各處分佈着精美的磚雕和木雕;戲臺正中懸挂着一塊“平和聽神”的匾額,金漆書寫的正楷顯得格外蒼勁有力;臺口的左右前柱上鐫刻有一幅金字對聯:“昆高胡彈燈曲繞黃梁;生旦淨末丑功出梨園”;臺口前方則以七幅金漆木雕刻畫着有關西游記的故事……但逢節慶假日,這裡總會安排有廟會和戲曲表演,四里八鄉來此聽戲的人群時常把老街圍個水泄不通。

戲臺的背面是一座四柱三間的石牌坊,左右有一長聯,其橫批為“濯濯永流”四個字,四字雖短,但卻格外耐人尋味:羅城缺水,造舟求水、舟成水來的故事,以及羅城人對水的渴求與期望盡在這四字之中了。

戲臺後主街較戲臺前的主街弧形更大,兩側的建築也呈明顯的合圍之勢,有些地方的屋檐竟已幾近交錯,連廊下主街的地面並非齊平,一側瓦屋的地基如臺,比另一側的街面高出近1米,但從屋面上看,兩邊的連廊檐口卻是齊平,都只有戲臺高度的一半,如此建築不知為何,令人費解。

戲臺前的主街兩側的涼廳子下多為茶館,而戲臺後的主街兩側的涼廳子下多為經營雜貨的攤位,這裡的涼廳子的高度明顯較戲臺前的涼廳子高了一些,但光線也暗了一些,天光透過屋檐錯落間的空當以及屋頂瓦面之間的間隙投射下來,一束束光柱在地面之上留下斑駁的光影,而那光束之間定睛望去,卻正是塵埃浮動,盡顯空靈。

前世與今生

羅城鎮內除了這條船形街保存完好,大多的古跡早已經消失殆盡,唯有在業已成為一片菜地的南華宮遺址上尋見了一對依山面水、相峙而立的砂岩石獅。

曠野中的這兩頭石獅造型生動、雕刻精美,雖歷經風雨滄桑,但保存基本完好,這也得益於當地人對它們的保護,如今兩隻石獅四週皆用當地盛産的竹條編成了籬笆,這也是我見到的最有地方特色的文物保護手法了。

重新走回鎮中時,卻發覺此時的涼廳街上已經是人聲鼎沸,人來車往。先前在靈官廟樓上拍攝時,空曠的街道上冷冷清清,往來行人屈指可數,但是此時街邊早已停滿了各色摩托車和自行車,戴着氈帽,叼着葉子煙,背着竹簍的鄉民行走街中,絡繹不絕,更令人吃驚的是,本來涼廳之下,鱗次櫛比的方桌竹椅間,空蕩蕩的只有三兩個喝早茶的茶客,但此時業已是三五成群地坐滿了茶客,一些茶客還打起了樂山地區特有的一種“字牌”,頃刻間茶桌又變成了牌桌,於是桌邊一會又圍聚上來一批俗稱“抱膀子”的看客,或坐或站,盯着桌上的牌對玩家指指點點……木桌、竹椅、蓋碗茶,藍底白字的茶幌子,背靠竹椅、蹺着二郎腿、悠哉悠哉的茶客,手握長牌、吸着煙葉、苦思冥想的牌客,指手劃腳的看客,眼前的一切都以古戲臺、涼廳街為背景構成了一幅活色生香的四川老茶館的風貌畫卷。

行走其間,看著滿街喝茶的鄉民,特別是一些裝束老舊的茶客,仿佛自己一下子闖入了某部懷舊電影的場景之中,有種時光倒流的感覺;行走其間,望著那些悠閒自在的老人,坐在涼廳子下,喝杯蓋碗茶,抽袋土旱煙,發發呆,擺擺龍門陣,往往一天就這麼過去了,這也許正是他們安享晚年的最好方式。看看他們,再想想我們,或許在感嘆如茶的人生之餘,也能對幸福有了另外一種理解。

除了為數眾多的茶館,涼廳街上也聚集着不少老字號的飯店,這些老店門面雖然有些殘舊,但昔日的金字招牌依然光鮮。店面通常就是一間屋,屋裏就是廚房,桌子上堆滿了鍋碗瓢盆,擺放着五顏六色的川味調料;食架上的籃中,盛裝着生熟肉食和時令蔬菜,旁邊的托盤之中擺放着湯圓、抄手餃子,涼粉涼麵……門前的涼廳下,擺上幾張桌椅就是店面,食客們就此圍坐在廊下桌前,在往來人流的眾目睽睽之下大快朵頤,吃得自在,吃得巴適。

這些店多數是夫妻老婆店,老闆兼着廚師,老闆娘就當着夥計。此時正是午飯時分,老闆們多在灶前忙得熱火朝天,滋啦滋啦的菜下油鍋的聲音不絕於耳,緊接着便是那陣陣誘人的香辣味撲鼻而來,這聲音,這香味一個勁地撩撥着我們肚中的饞蟲,於是就近選了一張桌子坐了下來,先來一碗熱乎乎的湯圓墊墊底,再來一份雪白粉嫩的豆花配上紅紅的辣油開開味,然後再上一大盆爽滑可口的粉蒸牛肉解個饞,可惜還要開車,不然定會再叫上一碗老燒,來一個“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酣暢淋漓!

就這樣,幾個外鄉人,在羅城那卓而不凡的船形街上,在那遮風蔽雨的涼廳下,吃着羅城的美味,望著羅城的鄉民來來往往,聽着羅城人用聽不太懂的鄉音擺的龍門陣,體味着喝茶老人們臉上挂着的那份巴適和安逸,漸漸地竟覺着自己也已是羅城這條旱船上的人了,似乎就這麼着前世與今生與這座山中的船形小鎮風雨同舟了數百年……

熱詞:

  • 羅城鎮
  • 古戲臺
  • 驅車
  • 粉蒸牛肉
  • 船形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