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一場精心策劃的“意外”訪問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04日 03: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深圳特區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對政治家來説,決策本身固然重要,時機的拿捏也是一門高深技藝。美國總統奧巴馬顯然精通此道,每做一事,往往首先考量時機,務求出之以最佳時間點,達到直接與間接多重目的,發揮直接與間接多重效應。

  5月1日深夜至2日淩晨,奧巴馬任內第三次突訪阿富汗,夜色中到來,破曉前離去。為了配合他的時間表,阿富汗總統卡爾扎伊不得不在離午夜只剩下一個小時的時候,為奧巴馬的車隊敞開總統府大門。喀布爾郊外巴格拉姆美軍基地的官兵們也不得不深更半夜集合,打起精神聆聽三軍最高統帥的演講。空中一號飛離阿富汗領空時,絕大多數阿富汗人猶在睡夢之中。

  但阿富汗的深夜,正是美利堅的白晝。奧巴馬淩晨時分在巴格拉姆美軍基地的演講,就像事先掐了表,無比及時地趕上了美國新聞播報黃金時段。無怪乎《華盛頓郵報》含蓄地説,奧巴馬之訪阿,“幾乎完全面向美國受眾”。

  所謂突訪,英文直譯為“出人意料的訪問”,實際上不過是指事先未經宣佈的訪問。看一看時機選擇和內容安排,就明白事先思慮之週詳,沒有任何突然或出人意料的成份在內。本來,就美阿雙邊而言,戰略夥伴協議草案4月中旬就已敲定,只需兩國領導人趕在預定5月20日召開的北約芝加哥峰會前簽署,而偏偏選擇這一時間點,顯然首先是看中了它的象徵意義——亞洲時間的5月2日,正是“基地”組織領導人本拉丹斃命一週年。而阿富汗戰爭的直接導火索,正是由於當時的塔利班政權一意庇護本拉丹——美國認定的911恐怖襲擊元兇。

  就美國國內政治而言,這也是一個很好的“空檔”。共和黨總統競選剛剛塵埃落定,尚未及整理旗鼓;奧巴馬的首場競選集會則已定於5日開鑼。奧巴馬在阿的演講,展示打死本拉丹這一美國十年反恐最重大成果——在他任內取得的;重申從阿富汗撤軍——兌現4年前的競選承諾;同時以華麗麗的言辭,強調美阿戰略夥伴的意義,言下之意,這場如今在絕大多數美國人看來“不值得的戰爭”雖然行將結束,但美國並非一無所獲。以反恐和訓練阿政府軍的名義,撤軍後的美國將在阿保持長達10年且2024年期滿後仍可續約的軍事存在。這不僅意味著美國在阿戰略利益將繼續得到保障,也意味著美國不會放棄經由阿富汗戰爭在中南亞地區取得的戰略利益和影響力。當然,捎帶著也給塔利班發出信號,美國不會徹底撒手。

  反恐、選戰、撤軍、美阿關係、美國利益,經由一個時間交叉點,順理成章地聯絡在一起,向美國和整個世界傳遞出多重信號。

  不過,世界上的許多事情,並不任由人們的如意算盤撥動。奧巴馬前腳剛走,塔利班的炸彈和槍炮,就給喀布爾的黎明染上血色。美國很想借美阿戰略協議給塔利班一點顏色,但塔利班還以顏色的速度,卻使關於其會否捲土重來的懸念,又深了一層。

  人們注意到,奧巴馬在演講中使用了很多“結束”,但沒有一次使用“贏得”或“勝利”。其實,何止阿富汗戰爭沒有贏家,為區區一個本拉丹之死,十年來,多少死傷?多少焦土?正如曾角逐美國總統寶座的約翰克裏去年此時在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聽證會上所言:“本拉丹已被除掉,但他所引發的暴力、仇恨、戰爭,卻並未結束。”

  (新華社北京5月2日電)

熱詞:

  • 訪問
  • 結束
  • 塔利班
  • 撤軍
  • 勝利
  • 空檔
  • 反恐
  • 華盛頓郵報
  • 基地
  • 阿富汗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