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學術休假,流行得起來麼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01日 05: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浙江在線-錢江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胡適一篇著名的文章叫“差不多先生”,調侃許多國人,特別是知識分子遇事都抱著“差不多”心態,凡事不精益求精,只求“差不多”即可。在當下的科學界,還有另外一位先生“等不及先生”,他們不管是搞科研、做項目還是帶學生都“等不及”,處處爭先,效益為上,如此“更高更快更強”的背後其實是一聲嘆息“杜甫很忙”。

  據新華社報道,近日,恰逢五一勞動節前夕,吉林大學校長李元元表示,該校將探索建設哲學社會科學教師“學術休假”制度,以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激發教師的學術創造力,緩解教師的職業倦怠。由此看,學術勞模們可以認真放次假了。

  眾所週知,在現有科研考評機制下,杜甫想歇會都沒機會。易中天將這一體系比喻為“學術養雞場”,學術量化之後,大學老師每天都在計較發多少論文,發在哪。大學就像個養雞場,學校天天數蛋,簡直就是地主老財的思維方式。比喻雖然辛辣,卻點出了學術不端行為的癥結:今天撒把米,明日就數蛋。校長是“等不及老闆”,而“等不及先生們”則以急著生蛋為第一要務。

  當然話説回來,生出來的蛋雖然蛋白質含量低了點,但畢竟還是蛋。更為讓人憂心的是,更多的時間並不是用在生蛋上,而是應付繁複的“準生證”的申辦上。一知名學者對《人民日報》記者訴苦:“一年當中,大約1/3的時間用來申請項目,1/3的時間處理各種雜事;真正用在科研上的時間,有1/3就不錯了”。一般而言,從準備申請項目到正式填表,再到答辯、中期評估、年終彙報,一年要花去四個月。其中最費精力的是經費預算,每一個項目的經費包括十來項,行政化的“精準預算”和實際科研需求極難合拍。

  現如今,吉林大學率先推廣“學術休假”制度,其實旨在給教授減壓,讓他們有充足的時間充電積累再出發。可是問題是,在現有的科研考評體系下,可能會落入無人喝彩的地步。一年不做項目,一年不經營人脈……這個風險可能誰也不想負擔,到最後大家還是走回“等不及先生”的老路,繼續放不下等不及。

  學術休假在發達國家科研機構已然制度化,我們當然不應該甘落人後,但是如果假是放了,科研體系卻在反方向上繼續“加油”,那麼杜甫的黃金周依然不會輕鬆。

熱詞:

  • 學術不端行為
  • 教師
  • 差不多先生
  • 等不及先生
  • 準生證
  • 人民日報
  • 校長
  • 吉林大學
  • 養雞場
  • 職業倦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