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鋼的琴》無緣"百花獎" 説一説文藝家的"低"眼光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30日 15:2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解放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鋼的琴》無緣“百花獎”!近日,這樣一則消息引發關注,進而成為話題。一部電影牽動眾多人的神經,耐人尋味。

  這是一部典型的文藝片,青年導演張猛將鏡頭鎖定於東北某工業城市的一群小人物。昔日光榮的“老大哥”在轉型大潮中,艱難地為生存而掙扎,人生也一度迷失了航向。最終,在親情、友情和尊嚴的召喚下,他們重燃起“咱們工人有力量”的信念,一首感人至深的命運交響曲就此奏響。和許多文藝片相似,《鋼的琴》也是墻外先開花。繼東京國際電影節後,悉尼、邁阿密的電影節上,《鋼的琴》屢獲殊榮,進而在國內聲名鵲起。但與一般文藝片迥然,《鋼的琴》票房高漲,追捧者也從小眾的文藝青年擴至普羅大眾,這一點與另一部火熱的電影《桃姐》別無二致。《鋼的琴》與《桃姐》成為話題,並不能樂觀地認為,文藝片的春天已然來臨。在商業片主導市場的今天,文藝片的生存狀態不容樂觀,《鋼的琴》也是經歷了資金危機和換名風波的考驗,才得以呱呱墜地。但是,這兩部影片卻釋放出一個信號:觀眾需要真情實感的作品!許鞍華説:“觀眾比導演清醒,知道什麼好看,什麼不好,只是講不出所以然來。”在這位華語界的大牌導演看來,“藝術並不是一種遠離人群、自成一個完整系統的東西,相反,藝術應該要同人有關係,時時都可以印證出來,可以同人溝通。”

  2011年,中國電影産量達729部,10年間增長近10倍。儘管如此,批評之聲亦不絕於耳。題材枯竭、創意萎縮,是中國電影今天需要直面的課題,“鼓勵原創和現實題材創作”的號召並非無的放矢。武俠片數量的減少、票房的走低,預示著觀眾的審美疲勞,也向藝術家們敲響了警鐘:不加審辯地同題翻創、一味地迎合市場,具有極高風險。近年來,幾部反映現代都市人婚戀生活的作品贏得了不俗業績,也印證了與生活息息相關的題材頗能打動人心。生活與藝術之間存在著二律背反,現實往往比虛擬的世界更加絢爛,更富戲劇性。中國現處於社會轉型期,除了白領階層的困惑、焦慮,被生活壓彎脊背的工人、風燭殘年的孤老,他們的生存狀態更亟待引起藝術家的注目。從這點上説,張猛、許鞍華兩位異地異代的導演確實獨具慧眼。

  藝術是時代鮮活的記錄者。後人研讀歷史的時候,除卻冰冷的史書,還需要生動的藝術形象以佐證。中國是個重視記錄的國度,我們所幸有《世説新語》,使得清流風骨為人知曉;我們所幸有《三言二拍》,晚明重商思潮不致湮沒。當歷史的年輪又徒增若干後,我們的子孫又如何了解現在這個時代?“作為日常生活中不平凡景象的發現者”,電影有著傳承時代精神、傳遞人文關懷的責任。如今是一個滄桑瞬變的時代,也是一個不乏故事的時代,現實題材匱乏絕對是當代文藝家的缺憾。誠然,搞現實題材的難度也是顯而易見,藝術家首先要沉下心去體驗生活,而後將生活素材進行過濾、沉思,昇華為藝術。這樣做,前期投入高、創作週期長,逐利的資本能否允許,尚未可知。現實題材精品力作的出現,不僅需要政策性的傾斜,也要呼喚藝術良知的回歸。但願《桃姐》和《鋼的琴》的出現,可以改變一些文藝家的慣性思維,放低眼光、放下身段,也來一場“走、轉、改”。

熱詞:

  • 鋼的琴
  • 文藝家
  • 百花獎
  • 文藝片
  • 現實題材
  • 桃姐
  • 世説新語
  • 藝術家
  • 老大哥
  • 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