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利好因素拉動力度有限 車企産銷調整暗流涌動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30日 03: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商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上周,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汽協”)首次提高了對2010年汽車産銷量的預期,從年初的1500萬輛調高到了1600萬輛,這個數字比2009年增長了23%左右。據了解,中汽協對今年車市的樂觀預期主要源於前7個月1026.02萬輛的銷量數字。

上半年車市優秀的成績單讓中汽協對年度1600萬輛的目標充滿信心,也刺激著不少車企繼續擴大産能搶市場。然而,現實的情況是,車市中不少經銷商已經不堪庫存重負,對車企調整産能的呼聲日漸高漲。雖然行業聲音對車市還保持樂觀,但面對真實的市場反饋情況,汽車企業産銷目標調整已經暗流涌動。

多數車企面臨調整困局

進入8月,比亞迪汽車官方宣佈將今年的産銷目標由80萬輛下調至60萬輛。比亞迪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産銷目標調整後首先可以緩解眼下産能緊張的狀況,保證産品品質,更好地落實貫徹2010“品牌年”的整體戰略;可以有更大的空間留給下半年即將上市的新車型;同時也能最直接地減輕經銷商的壓力,讓他們下半年有更多的精力去推廣銷售新車型,同時也能獲取更大的利潤。

事實上,從目前情況看,今年較難完成年初所制定産銷目標的絕不僅有比亞迪。相關調查顯示,多數車企上半年産銷計劃沒能完成,如東南汽車、江淮乘用車、長城汽車、東風乘用車、力帆等車企,上半年僅完成全年計劃的35.74%、35.1%、30.45%、27.56%、26.29%……上述企業的半年産銷任務完成率均不及比亞迪。除了這部分車企外,還有不少勉強達標的,也是將車壓在了經銷商的庫裏就作數。嚴格上講,這些車企都應該算是全年産銷目標調整的潛在對象。

然而,“丟面子”的事畢竟是誰都不願意做的,面對淡季銷售不利,産銷增長明顯放緩的現狀,大多數車企仍不願放棄對年初所定銷量目標的追逐。談及下半年的增長點,車企們大多將希望寄託于新車的推出和政策的拉動上,此外,對經銷商降價的暗中支持,也開始成為主旋律,希望下半年的銷量能借這幾個方面的利好爆發。

利好因素拉動力度有限

不可否認,推新車、相關政策推出及降價促銷都會對車輛銷售産生一定的促進作用,但理性分析今年下半年車市的利好因素,拉動效果並未像想象中的樂觀。

眼下最受車企關注的無疑是節能車型3000元補貼的政策,不少業內人士預測,該政策將成為新的車市推手。

這項政策對入圍車型的銷售拉動效果明顯,如上海通用,其公共事務及傳播總監李徵卉表示,在首批入圍“節能産品惠民工程”的71款節能車中,上海通用旗下共12款車型榜上有名,享受每輛3000元的節能補貼,極大地拉動了銷售,為下半年的銷售目標奠定了基礎。

但值得關注的是,記者從上海通用經銷商處了解到,在12款車型受政策拉動的前提下,最近兩個月他們的銷售情況也就是“和以前差不多”,並無明顯增長。也就是説,政策的全面助力也僅保證了其淡季不淡。“若換在往年,幾乎全係車型入圍享受補貼的上海通用,銷量應該在近兩個月取得一定比例的增長。”一位市場人士稱,畢竟不是所有車企都會像上海通用一樣,擁有如此多的入圍車型。

此外該人士還指出,無論推新車還是降價,刺激效果都是有限的,“新車只在一定時間內吸引眼球,且還要是真正重量級的好車型;而在淡季大範圍的降價潮中,即使有了3000元的補貼效果也不是很明顯”。

對此,中汽協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揚表示,汽車企業的增速保持在15%是一個合理的水平。按此推算,2011年中國汽車産銷也只不過將達到1800萬輛的規模。而實際上,自2009年車市盛宴過後,汽車企業紛紛擴大産能,初步統計顯示,今年各大車企的總産能已超過了2000萬輛。

業內人士認為,今年年底前,車市還可能出現新一輪的爭搭小排量車購置稅優惠“末班車”的銷售熱潮,還會幫助下半年車市維持一個較高水平。不過,明年缺乏“購置稅減徵”、“汽車下鄉”等政策扶持的車市,將面臨提前透支消費的危險。

眼下大多數品牌車型已經開始了大幅度的降價促銷。上述人士表示,從加價車型的逐漸減少,到部分熱銷車型出現讓利,再到讓利幅度不斷擴大,這犧牲的都是經銷商的利潤。無論是上半年産銷目標完成不好的車企,還是完成比率較高的車企,都需要考慮到經銷商的生存狀況。是否對産銷計劃進行調整,是眼下最值得思考的關鍵問題。(記者 藍朝暉 王萬利)

熱詞:

  • 車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