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準上市公司”緣何頻陷爭議漩渦?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29日 17: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網上海4月29日電(記者葉鋒、何欣榮)近期,多家申請IPO的企業在招股書預披露期間遭遇質疑,引發各方關注。

  根據證監會的部署,從今年2月起,企業申請IPO的招股書預披露時間由原來的發審會前5天提前至發審會前30天左右。

  在充分“示眾”之下,如何適應“聚光燈”下的生存,成為不少企業的“必修課”。

  “準上市公司”充分“示眾”

  近期,媒體曝光了多家蜜餞生産企業存在製作過程嚴重違規、部分産品添加劑超標的情況,知名品牌來伊份的部分蜜餞産品的供應商名列其中。隨著事件的“發酵”,越來越多食品行業“潛規則”被公之於眾。由於來伊份正處於上市前的預披露階段,此事一齣,前景未卜。

  在業內人士看來,來伊份“中招”偶然中似有必然。“從披露招股説明書到上會,是IPO企業最緊張的時刻。這個時候任何的風吹草動,都有可能影響公司的過會。以前這種“聚光燈”下的狀態不到一週,現在延長到1個月左右,壓力會大很多。”一位上市公司的董秘説。

  中國上市公司輿情中心的統計顯示,準上市公司從預披露日到股票發行日被媒體報道和網絡轉載總數的平均值為500多條,而在預披露日往前同樣的時間段內平均值則為6條。這意味著,成為公眾公司,一方面有利於擴大企業品牌影響力,另一方面也將面臨更為頻繁的公眾監督。

  該機構的一份報告指出,雖然公司能否上市取決於公司本身是否符合相應條件、體現為發審委會議的決定,但公眾監督也發揮了相當影響。統計顯示,75%的被否決公司在上會之前都出現過負面輿情。而順利過會的公司,在預披露到上會這一階段,出現負面輿情的比例只有39%。兩者之間有非常顯著的差異。

熱詞:

  • 示眾
  • 聚光燈
  • 必修課
  • 發酵
  • 準上市公司
  • 中招
  • 潛規則
  • 輿情
  • 招股書
  • IPO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