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女雷達工程師使陸軍裝備器材收發效率提16倍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29日 10: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廣播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暴雨如注,炮聲隆隆,一場實兵對抗演練激戰正酣。

  突然,“紅軍”炮兵群的快反應系統失靈,數十門火炮頓時變成了“啞巴”。炮群群長心急如焚:現場保障分隊雖全力搶修,但時間一分一秒流逝,火炮仍然沒有“眼睛”。

  “快請劉茹。”戰役裝備保障指揮所幾乎異口同聲。劉茹火速趕到現場,從作判斷到找出故障點,僅用了1分36秒。

  劉茹是誰?南京軍區某雷達倉庫高級工程師,我軍從地方大規模特招入伍的首批大學生幹部。她紮根基層部隊28年,獲得15項軍隊科技進步獎,其中一、二等獎各2項,被譽為山溝裏走出的“愛迪生”。

  根植基層結碩果

  出生於雙軍人家庭的劉茹,畢業于南京大學物理系。翻開她年輕時的照相簿,照片中的她楚楚動人:標準的瓜子臉,俏麗的鼻子,總是笑吟吟地露出兩排齊整的小白牙。但就是這樣一隻金鳳凰,偏偏飛進了山溝溝,並且一待就是很多年。

  劉茹大學畢業後分配到了江蘇南通無線電廠,工作兩年後已是廠裏的技術骨幹,但當得知部隊要特招一批技術幹部時,劉茹毅然報名了。身為老一代軍人的父母支持她的選擇。就這樣,24歲的劉茹邁著堅定的步伐走入了綠色方陣。

  3年後,劉茹所在的南京陸軍學校後勤訓練大隊因編制調整人員分流,劉茹再次走到人生的分水嶺。

  劉茹父親是一名軍內知名肝病專家,年近八旬時還堅持坐診、查病房、進手術室,平時大部分時間待在醫院。“醫生要離病人近些,學技術的人要離一線近些。”父親這句話對劉茹影響很大。就在很多人想方設法進機關、留城市時,劉茹卻向上級提出申請:下部隊,搞技術。

  大隊領導提醒她,基層苦、條件差,跟“鐵疙瘩”打交道,女同志不合適。但劉茹説:“我學的是物理專業,到一線能更好地發揮優勢。”

  1987年11月,劉茹一路顛簸來到皖東某雷達倉庫修理所,成為當時全軍軍械系統基層修理所第一位女軍官。

  修理所四面環山,遠離城鎮,蔬菜只能靠自己種,生火只能靠上山打柴。生活的艱苦沒嚇住劉茹,但“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失落感攫住了她。入伍前,她是廠裏的技術骨幹,手裏有項目,手下有人員。但到修理所後,由於專業不對口,不懂雷達修理,只能修理雷達的附件和儀器儀錶,幹著“邊角料”的活兒。“我的價值能夠在這裡得到體現嗎?”劉茹徬徨了。

  身為軍人的父親專門找她深談了一次,父親的話既嚴肅又誠懇:“愛崗位才能愛軍營。別説修理工,就是泥瓦工,只要愛這行,一樣有出息。”從那以後,劉茹在心底接納了修理所,並安營紮寨:不僅將女兒接來,還動員大學同學、已到機關工作的丈夫到山溝攜手創業。

  劉茹深知,“要想有地位,必須有作為”。她甘當小學生,從各種零部件的基本構造鑽起,一邊虛心地向技術骨幹請教,一邊反復摸索,勤學苦練。白天拜師學技術,晚上挑燈鑽原理。

  上世紀80年代中期,正是“出國潮”“經商潮”最為洶湧的時期,劉茹的很多同學成了時代的“弄潮兒”。

熱詞:

  • 陸軍裝備
  • 劉茹
  • 雷達
  • 炮兵群
  • 女軍官
  • 收發
  • 裝備保障
  • 炮群
  • 啞巴
  • 紅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