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勤苑滬劇團《雷雨後》上演 傳統加原創叫好叫座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29日 05: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解放網-新聞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作為上海創辦時間最長的民營滬劇團,勤苑滬劇團在11年的創作道路上堅持演出傳統劇目,並確保每年都有原創的新劇目問世。自去年5月就開始籌備的新劇《雷雨後》在今年開始與觀眾見面,繼3月在上海城市劇院進行首輪演出場場爆滿後,今晚,該劇將登陸上海群藝館星舞臺上演。

  勤苑滬劇團:在民營劇團的生存路

  從傳統劇目到傳統劇目新編,再到原創劇目的創作,在原創的基礎上不放棄傳統,這正是勤苑滬劇團在過去11年所經歷的創作轉變和創作堅持。在過去幾年裏,劇團一直堅持出新戲,作為一個民營劇團,曾經排演出上海首臺抗震救災題材的滬劇《生命的禮讚》,為世博創作了滬劇《楊柳一家親》。去年還創作出可看性極強的愛情戲《白蘭情緣》,今年則是投入更多精力的《雷雨後》。

  作為勤苑滬劇團團長的王勤,同時也是劇團演出事業上的頂梁柱,“劇團每年500場的演出,有200多場都是我主演的。 ”所以演出與劇團經營成了王勤事業天平上難分輕重的兩個方面,“演出是一定要保障的,但是很多事也必須我去做。 ”當年劇團初建立時遇到的困難,王勤記憶猶新。那時劇團剛剛開始送戲下鄉,曾遇到戲馬上要演了而票卻只售出四五十張的尷尬狀況。於是作為團長和主演的王勤就親自走街串巷、走進企業“推銷”劇團的戲,多番功夫後竟湊足了兩場演出的觀眾數,比預期的還多了一倍。

  送戲下鄉、下社區為勤苑滬劇團積累了較高的觀眾知名度,50元的平均票價也讓勤苑滬劇團更加親民。“每年我演的200多場戲中,有80%都是在鄉鎮和社區演出的。 ”

  《雷雨後》:在《雷雨》誕生80年之際

  明年是曹禺的《雷雨》誕生八十週年。作為《雷雨》的首個續篇,滬劇《雷雨後》的故事發生在《雷雨》之後,且延續了原作人物,人們所熟悉的周樸園、魯大海、侍萍、繁漪等續寫一個關於家與國的故事。該劇是由上海文學院副院長、上海市文聯創作中心主任鄒平編劇,劇本曾獲得2010年舉辦的全國性劇本徵集活動頒發的 “紀念曹禺百年誕辰話劇劇本徵集一等獎”。

  據王勤回憶,滬劇《雷雨後》的劇本經過了十多稿的修改,使其成為一個最適合滬劇表現的文本。雖然《雷雨》在中國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但是《雷雨後》是否能被所有人看得懂並且認同,是在劇本改編上值得下功夫的地方。王勤説在首輪演出時,她依舊非常擔心這個狀況,演出結束後,她見觀眾就問是否看得懂,“沒想到所有被我問到的人都會反問我一句:為什麼看不懂? ”中國曹禺研究學會副會長曹樹鈞對於《雷雨後》的出現專門撰文表示欣喜,他認為名著續寫非常有益。

  能取得如此好的觀眾反應,除了優秀的劇本為基礎,王勤認為該劇充分繼承了滬劇藝術運用唱腔刻畫人物的傳統。用唱腔抒發人物內心感情、塑造人物形象,這一特色在《雷雨後》一劇中體現得十分鮮明,王勤的演唱沿襲了滬劇名家丁是娥的唱腔,將人物曲折的內心世界抒發得淋漓盡致。

熱詞:

  • 雷雨
  • 滬劇團
  • 勤苑
  • 傳統劇目
  • 雷雨後
  • 原創
  • 演出
  • 王勤
  • 叫座
  • 推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