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臨泉“肘閣”再現皖北古風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26日 22: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合肥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本報訊眼下正值皖北地區春暖花開的季節,阜陽市臨泉縣楊橋鎮的肘閣抬閣表演人員,應邀到當地一些鄉村或周邊鄉鎮的農村,利用傳統古會的喜慶日子,身著古裝在傳統樂器的伴奏下進行展演,為人們送上春的祝福。這種至今很難看到的古老民間文化藝術一齣現,便吸引廣大群眾前來觀看。

  肘閣、抬閣是清朝道光年間逐漸發展起來的,清末民國最為鼎盛,屬民間舞蹈譜係,是集舞蹈、音樂、戲劇、雜技、繪畫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形式。肘閣、抬閣的共同點是芯子均採用不同數量的小演員在道具上表演,製作巧妙、隱蔽,化粧和服裝具有很強的神話戲劇、故事特點,並配以鑼鼓和笛、簫、笙等樂器伴奏。不同點是支撐小演員的底座不同。肘閣是一人頂,抬閣則是多人抬,集雜技、彩扎、音樂為一體,體現了高、難、險、美等特點,多表演民間傳統節目。

  臨泉肘閣這一極具地方特色的民間舞蹈,自誕生傳承至今,之所以歷久不泯,就是因為它有著獨特的風韻和魅力,根植於人民的日常生産生活,有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廣為大眾喜聞樂見,有著廣泛的人文基礎。在楊橋古會上,身著戲服、臉圖油彩的小演員站在有民舞技藝的青壯年男子負載的支撐物上進行表演。執撐者在打擊樂的伴奏下,踩著鼓點節拍,且行且舞,走“龍擺尾”步、“秧歌”步和“剪子股”步等民間舞步,小演員在上面,並不停地甩胳膊、甩腿,根據戲劇、故事情節,舞刀弄槍、拂塵甩袖,演員們的表演吸引了許多群眾,喝彩聲此起彼伏。

  肘閣、抬閣是姐妹藝術形式,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反映了生活在沿淮流域人們的風俗、情趣和審美觀,表現了沿淮流域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如今,該縣的“肘閣抬閣”已在2008年初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為了更好地保護“肘閣抬閣”,該縣目前組建了3個民營肘閣抬閣藝術團,這些團內共有新老藝人300余名,年齡最大的75歲,最小的3歲,他們在閒余時間還組織老藝人向一些新人傳授技藝,在傳授當中,每一招一式都教得那麼認真,讓肘閣抬閣獨具地方特色的民間傳統文化得以傳承,發揚光大。圖為臨泉縣肘閣抬閣藝術團的演員在潁州區九龍鎮龍王村的古會上進行肘閣演出。

  (王彪文/攝)

熱詞:

  • 肘閣
  • 皖北地區
  • 演員
  • 秧歌
  • 肘閣抬閣
  • 剪子股
  • 伴奏
  • 戲劇
  • 民間舞蹈
  • 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