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高等教育須注重“精耕細作”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26日 10: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前日,教育部發佈《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今後公辦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規模將保持相對穩定。(人民網,4月22日)

  自上世紀90年代末高等學校大規模擴招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發展成就卓著,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26.5%,已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高等教育的迅猛發展,對於提升國民整體素質,實現教育發展階段性飛躍具有重大意義。但是,高等教育規模擴大的同時,質量跟不上和結構不完善也是無法回避的事實。高等教育規模的逐步穩定,再加上伴隨高等教育粗放式發展引起的一系列瑕疵,都在促使高等教育不得不考慮轉型的問題。由是,教育部門出臺《意見》著眼于提升教育質量,可謂適時之舉。

  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由粗放式發展向集約化精細化發展轉型是時候了。在保持規模相對穩定的前提下,提升質量和完善結構應該早日提上高等教育改革的議事日程。其實,不論是教育學家、清華大學前校長梅貽琦先生“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還是“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培養不出傑出人才”的“錢學森之問”,都著眼于一點,那就是教育應該注重質量,注重“精耕細作”,而非單純注重數量的規模化粗放式發展。平心而論,我們對於教育的資金投入不可謂不雄厚,但這些投入大都用在買土地蓋大樓等硬體方面了,真正用於人才培養和科技研究等軟體方面的少之又少。當然,我們並非説硬體不重要,一定的硬體是提升教育質量必不可缺的重要條件。可悲的是,當前我們似乎陷入硬體太硬而軟體太軟的困境,這種發展勢頭亟須遏制。

  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其核心在於人才培養和科技研究,而高等教育綜合競爭力的核心,也在於這兩個方面。但是人才培養和科研能力的提升,需要耐心而漫長的水磨功夫,不可能一蹴而就。鋻於教育是個特殊的行業,它所面對的是具有思想的人,提升人才培養最好的方式就是因材施教,這也是我國古代傳統教育思想所流傳的菁華所在。把學生看作有思想的“人”而非無知覺的“工具”,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前提。這就要求認真考量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對於他們的發展潛質進行激發引導,使他們往最適合自身特質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科研能力的提升,離不開創新精神的發展。對於學術權威,我們應該尊重,但無需頂禮膜拜,不論對於學生還是教師,要允許他們有懷疑精神,並在懷疑精神和科學方法的引導下,汲汲進取,一步步貼近真理。這就需要完善健全開放、集成、高效的協同創新機制,為培養具有深厚人文素養、敏銳創新精神和優秀實踐能力的綜合型人才搭建良好的發展平臺。這一點,有關部門和高校責無旁貸。

  眾所週知,教育的高度行政化,已經成為教育精細化集約化發展的桎梏。如何減輕甚至消除行政化的束縛,已經成為橫亙在高等教育轉型面前的一道難題。客觀來講,在當前情況下,想要完全消除教育的行政化不可期,那麼退而求其次,儘量減輕高等教育的行政化色彩,逐步實行行政與學術分開,並漸次完善高校治理結構,探索教師分類管理,發揮學術委員會和各類教育團體的作用,積極引進高校理事會或董事會的治理模式,最後實現教授治校,建立現代大學制度,才是高等教育步入“精耕細作”良性發展軌道的根本舉措。(淩國華)

熱詞:

  • 精耕細作
  • 高等教育質量
  • 現代大學制度
  • 高等教育大眾化
  • 高等教育改革
  • 高等教育發展
  • 高等教育毛入學率
  • 意見
  • 本科招生
  • 尊重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