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菜園子,鼓了農民“錢袋子”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26日 00:3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北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東北網齊齊哈爾4月24日訊 昂昂溪區大五福瑪村以推進棚室蔬菜規模化生産為主攻方向,傾力打造特色蔬菜村,人均收入超2萬元,成為新農村建設一大亮點。

  中心城區18公里嫩江沿岸,遠近聞名的蔬菜村大五福瑪村現今正全力推進“菜籃子”工程建設。農民扣大棚、種蔬菜、反季銷售,在擺滿市民餐桌的同時,鼓了“錢袋子”。

  昂昂溪區大五福瑪村人多、地少、資源匱乏,旱田人均不足2畝,然而,這裡的農民卻有著一股幹勁。在區政府的大力引導下,這個村走出一條種植棚室蔬菜致富之路。

  俗話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農民靠啥?靠土地。”土地是農民生存的命根子,變換耕種模式則是農民生活有質的飛躍的基礎。上世紀80年代初,大五福瑪村就有人開始嘗試棚室蔬菜生産,幾年間昔日的窮小夥兒成了村裏第一個“萬元戶”。鄰里鄉親登門拜訪,致富“金點子”越嘮越多,成為該村依靠棚室蔬菜崛起的策源地。

  大五福瑪村通過發展棚室蔬菜富了地方、富了村莊、也富了當地農民。這些年,村裏催生了一批富裕戶,36歲的張繼全便是其中之一,去年他經管8個大棚,純收入15萬元。

  近30年的發展歷程,使鄉親們對種植蔬菜頗有心得,在育苗、插秧、施肥、病害預防等技術上經驗豐富。然而,制約蔬菜村發展的最大因素不是種,而是銷。每當回憶起過去的情景,張繼全似有訴不完的苦:“頭些年哪有這條件,得自己蹬三輪出去賣,那時候全村都這樣。”

  為幫助村民開拓市場,提高知名度,2010年,大五福瑪村支部組織農民成立了蔬菜生産專業合作社,註冊了大五福瑪牌蔬菜標誌。正所謂,人怕出名豬怕壯,曾經的困難在擴大生産規模後發生了轉機,産業鏈條悄然形成。年産4萬噸蔬菜,每年通過訂單銷往牡丹江、佳木斯、大慶、牙克石及我市各大超市的總量可達90%以上,徹底解決了農民騎摩托、蹬三輪四處尋市場的過去。

  形成規模的大五福瑪牌蔬菜早已名聲在外。眼下,他們正全力打造“一村一品”特色韭菜田園。韭菜是這個村的特色産業,每年給村民帶來豐厚的利潤。據統計,截至目前,全村兩刀韭菜可實現人均收入7000元。

  63歲的王成功與老伴兒依仗的就是不足3畝地的6個韭菜棚。老王對種植韭菜頗有研究,他算了一筆賬:“頭刀2.7元,二刀1.9元,兩刀韭菜純掙7萬元,加上三刀、四刀,今年能掙10萬元。”

  地少就得讓土地效益最大化。大五福瑪村發展棚室蔬菜種植,走的就是這條路。眼下,村裏能扣棚的旱田屈指可數,棚室面積逐年增加。村黨支部書記劉永亮對記者説:“三年之內,我有信心把村裏的旱田都扣上棚,讓村民收入再翻番。”

  借助國家啟動“菜籃子”工程的有力契機,大五福瑪村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富饒村,村民收入一路攀升,村容村貌發生質一樣的變化。目前,硬化村公路27.4公里,村民居住房屋瓦化達90%,2011年全年經濟總收入14275萬元,農民可分配凈收入7475.6萬元,人均收入達2.2萬元。

熱詞:

  • 錢袋子
  • 大五
  • 棚室
  • 菜園子
  • 蔬菜村
  • 農民生活
  • 韭菜
  • 菜籃子
  • 萬元戶
  • 金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