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學者:人民觀是“仲愷精神”重要內涵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25日 17:0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新社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新社惠州4月23日電 (康孝娟李惠敏)23日是中國民主革命元勳廖仲愷先生誕辰135週年紀念日。在廖仲愷故里廣東惠州當天舉辦的座談會上,有學者表示,廖仲愷重民、利民、為民為主體的人民觀,是“仲愷精神”的重要內涵,啟示後人在任何時候都應當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廖仲愷何香凝研究會會長、惠州學院教授成曉軍説,廖仲愷之所以成為國民黨左派著名領袖人物之一,堅決主張國共合作,而且在孫中山逝世後堅持“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政策,就在於他正確認識到工農大眾的歷史作用不能忽視;廖仲愷之所以遭到忌恨和暗殺,也恰恰在於他為“工人農民謀幸福”的思想和言行。

  這位學者認為,廖仲愷的人民觀,體現“重民”、“利民”、“為民”三方面內涵。他的人民觀産生形成的由來,首先在於他對西方民主、民權等政治學説的較多了解,如他翻譯過《全民政治論》等西方書籍,並對中國傳統的“民為邦本”思想學説有較深入的接觸。更重要的在於他對辛亥革命失敗及其以後系列政治鬥爭失敗原因的分析,在於他努力探尋中國革命的出路,在於他接受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影響,並在協助孫中山改組國民黨、實現國共合作的過程中,其重民、利民、為民思想逐漸得到深化。

  廖仲愷曾明確指出,要挽救民族危亡,要使國家統一,民族振興,就只有依靠以工農為主體的絕大多數國民的努力,才能實現中國人的“自救”。作為廣州國民政府農民部長,廖仲愷對農民運動也給予密切關注、保護和支持,受到欽仰和敬佩。

  民革惠州市委員會秘書長吳士雄向記者講述了廖仲愷與惠州的啟蒙之緣:“惠州兩年,期間所見所聞激發了廖仲愷先生立志效國的決心,這也為他赴香港學‘西學’,直到後來追隨孫中山從事革命奠定了基礎。”

  廖仲愷1877年4月出生在美國舊金山一個華僑家庭。1894年其父去世後,他17歲時回到家鄉惠州,在窯前村學習。

  吳士雄説,國家危亡之時,以採擷西方文明果實為中心的維新思潮和維新運動在中國興起。此時的廖仲愷深受影響,覺悟到單純研習國學不足以救國。於是19歲的他赴香港改學“西學”,進入香港一流的學校皇仁書院進修。在吳士雄看來,正是在惠州的這段經歷,在廖仲愷的心靈刻下難以磨滅的烙印。這為他日後畢生追隨孫中山從事資産階級民主革命,為中國的獨立、統一、民主和富強奮鬥不息奠定基礎。

  據記載,1925年8月,廖仲愷在廣州遇刺身亡,後被安葬在南京。同年11月,廖仲愷夫人何香凝特意回到他的故鄉惠州陳江幸福村,在故居旁為廖仲愷修建了紀念碑和衣冠冢。幸福村有一位已85歲的老人楊暢,為廖仲愷義務守護紀念碑長達60多年。(完)

熱詞:

  • 廖仲愷
  • 人民觀
  • 重民
  • 為民
  • 西學
  • 民為邦本
  • 全民政治論
  • 扶助農工
  • 國共合作
  • 民族危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