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東方白鸛:從候鳥變“留鳥”──黃河口濕地見聞之三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24日 07: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網濟南4月22日電(記者張晶、魏聖曜)“以往每年3月,東方白鸛從南方飛來,會在此停留20幾天再繼續北飛。現在,越來越多的東方白鸛正成為這裡的 常住人口 ,它們在這裡築巢、繁殖,來了就不走了。”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研站站長單凱説。

  21日,記者在驅車前往東營市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汶流管理站的沿途看到,車窗外儘是大片蘆葦和成片的淡水濕地,不時有一隻只水鳥從眼前掠過。在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周邊的道路兩側,一排排電線桿上幾乎每個桿子的頂端都築有大鳥巢。不遠處,幾隻白色大鳥正扇動著翅膀盤旋滑翔,隨行的保護區工作人員説,這就是東方白鸛。

  單凱告訴記者,東方白鸛是世界瀕危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野生種群數量為2500只-3000只,全球野生繁殖種群為700對-750對,目前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內共有350只左右。

  “現在保護區裏有30只-40只東方白鸛已從候鳥變為 留鳥 。”單凱笑著説,東方白鸛喜食活魚,每只白鸛每天能吃掉半斤活魚,它們對生活環境要求極為苛刻,能達到它們這種要求的濕地一定是食物豐富、人跡罕至、環境質量高的地區,因此它們也是濕地環境質量優劣的標誌,被看做濕地生態環境的“指示物種”。

  2002年,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始實施濕地恢復工程,工程實施面積達20萬畝,濕地環境得到很大改善,吸引了大群東方白鸛來此定居、繁殖。

  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資源管理科科長趙連生説,東方白鸛喜歡築巢在高大喬木或建築物上,十年前它們只是把這裡作為遠途遷徙的中轉站。實施濕地恢復工程後的第一年即2003年,保護區工作人員才第一次見到電線桿上東方白鸛的鳥巢。

  隨後幾年,越來越多的電線桿成為白鸛的“家”,現有電線桿不夠用了。從2007年開始,保護區開始實施人工招引白鸛工程,在人們難以到達的地方樹立高桿,並搭建好鳥巢鐵架,吸引東方白鸛築巢。

  東方白鸛性寧靜而機警,會反復偵查確定棲息地。“當年就有專家説,人工招引不能指望第一年就成功,要兩到三年才能吸引它們落戶,但令人驚喜的是,第一年搭建的25個鳥巢中,有5個成功吸引了 高傲的 白鸛來此定居。”趙連生説。

  隨著定居數量的逐年增加,黃河三角洲濕地的東方白鸛繁殖歷史紀錄也經歷了“從無到有”。從2003年到2011年底,黃三角濕地已累計繁殖東方白鸛120對,孵化幼鳥285只。東營市由此成為中國重要的東方白鸛繁殖地,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授予東營“中國東方白鸛之鄉”稱號。

  “這些對環境苛刻至極的東方白鸛如今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土地上,從 流動人口 變成 常住人口 ,真實地展現了以國家級保護區為主的黃河口濕地生態環境的改善過程。”趙連生説。

熱詞:

  • 東方白鸛
  • 濕地恢復
  • 黃河口濕地
  • 濕地生態環境
  • 留鳥
  • 濕地環境
  • 黃河三角洲濕地
  • 繁殖種群
  • 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
  • 候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