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探訪哈薩克斯坦百年小城 體驗鹹海生態變遷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22日 09:2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國際在線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李晶晶):“阿拉爾海”是俄語“鹹海”一詞的音譯。哈薩克斯坦境內就有一個鹹水湖,被稱為鹹海,而湖邊有座百年小城,被叫做阿拉爾斯,城市依鹹海而建,那裏的居民也依鹹海而生。如今,鹹海面臨嚴峻的生態危機。本台記者在今年的世界地球日到來前走訪了這座人口不過數萬的小城,了解了鹹海生態環境的滄桑變化。

  鹹海是一個內陸鹹水湖,位於中亞國家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的交界處,源於帕米爾高原的阿姆河和錫爾河。自上世紀60年代開始,前蘇聯在中亞地區大量種植棉花等作物,並修建水渠灌溉農業,導致這兩條河流流入鹹海的水量不斷減少,曾經的世界第四大內陸湖幾十年間迅速萎縮,面積由原來的6.8萬平方千米銳減九成。上世紀80年代末,鹹海最終退化成了兩個湖泊,分別是南部的位於哈烏交界處的大鹹海和位於北部阿拉爾斯克的小鹹海。鹹海的萎縮,被稱為“20世紀最大的環境災難”。

  在網上看到鹹海快速萎縮的動態圖,已經讓人感覺觸目驚心。而當記者站在阿拉爾斯克市中心賓館門前,當地人説,以前鹹海的海岸線就在記者的腳下時,記者的心更是一陣緊縮,抬眼望去,記者看到的只有四週高高矮矮的房子,以及中亞內陸城市獨有的空曠氣息。當地唯一能回顧鹹海全盛時景象的地方,就是去年剛剛建成的漁業博物館,那裏的展品和圖片展示了當年這座城市曾經蓬勃發展的漁業盛況。

  從阿拉爾斯克到鹹海的道路,更是令人感觸良多。據説,現在的阿拉爾斯克到鹹海的直線距離為50公里,然而,我們驅車行進了240公里,在路上顛簸了將近4個小時後,才抵達鹹海岸邊。汽車穿行在荒漠中,昔日的湖底世界變成了看不到綠色的無盡荒漠和鹽鹼地,湖底生物也被成群的牛羊、駱駝所替代。這一路用“黃沙遍野”來形容毫不為過,一路走過,再回想到上世紀的一片汪洋,頗有一種時空穿梭的感覺,也讓人感到無比惋惜。

  站在鹹海岸邊,海風吹過,海水濺到身上,濺到嘴邊,鹹海的腥鹹味道瀰漫在四週,遠處有水鳥飛過,還可以看到,漁民在湖上捕魚。漁業是阿拉爾斯克和鹹海之間的紐帶,它將兩者緊密地聯絡在一起。在阿拉爾斯克市火車站的候車大廳,記者看到一幅畫,描繪的故事是,上世紀20年代的阿拉爾斯克漁民向俄羅斯飽受饑荒困擾的災民贈送了14車廂的魚,這些魚僅用一天就被從小城火車站調配、運輸到了俄羅斯,這個故事在哈薩克斯坦境內廣泛流傳,也反映出了當年該市漁業的興盛。

  而現在,隨著哈薩克斯坦政府對鹹海保護力度的加大,阿拉爾斯克曾經蕭條的漁業也逐漸重新煥發出生機。由於鹹海盛産比目魚、鱸魚、鯰魚、鯉魚等特色魚類資源,這座城市4家漁業加工廠生産的産品,已經出口到烏克蘭等國。

  正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鹹海岸邊熱情好客的哈薩克人家庭裏,魚也是絕對的主食,魚湯的口感新鮮而美味。當地的朋友還會送給客人特色熏魚做禮物,火車上也有人販賣加工好的熏魚。這裡熏魚的味道鹹香而透著生魚的腥味,是啤酒與伏特加的絕佳搭配。當記者與友人一起吃著熏魚、喝著啤酒、抬頭仰望滿天繁星時,感到了最簡單、最真實的幸福。

  對於阿拉爾斯克當地居民來説,幸福應該就是鹹海能夠繼續保持下去,鹹海水量繼續增加,鹹海的氣息在這座小城裏繼續瀰漫,這樣,他們的生活也會越來越好。

熱詞:

  • 鹹海
  • 生態變遷
  • 哈薩克斯坦
  • 小城
  • 熏魚
  • 水量
  • 鹹水湖
  • 鱸魚
  • 生態危機
  • 魚類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