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地處典型喀斯特地貌的瀘西縣 石頭縫裏育出百萬畝富民林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22日 05: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雲南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連日來,瀘西縣白水塘水庫旁的苗圃裏,上百名林業技術員頂著炎炎烈日忙碌不已。“150萬株油茶苗都要嫁接好,備足2萬畝的需求;杉樹苗要定期施肥和澆水,預備七至八月栽種。”縣林科所所長林峰在教授嫁接技術時説。近年來,瀘西縣抓住有利政策,加大植樹造林力度,同時保障苗木“種得下、養得好、能成材”,逐步形成了“種─養─護”環環相扣的一條龍路徑,在石頭縫裏植造出上百萬畝利民富民的生態林和經濟林。

  瀘西縣地處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區,石漠化現象逐年趨重,導致該縣森林資源日益減少。近年來,結合我省組織的退耕還林工程、防護林工程、農村能源沼氣建設工程、重點公益林管理工程等工程的實施,該縣採取造、封、管、護、節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共培植出生態林52.5萬畝,植造成經濟林60多萬畝,上百萬畝林地引領當地群眾逐步走上生態建設和經濟效益雙豐收的路子。

  該縣在匯入珠江上遊的各條河流及溝渠片區先後完成人工造林10萬餘畝,封山育林5萬餘畝。新植樹種以松、柏等喬木為主,工程重點恢復和增加林草植被,改善流域生態環境,開展石漠化治理和水土保持建設,在多處山鄉和壩區實現了一個個以防護林為主的多林種、多樹種、多功能、多效益的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系。如今,這些新成長起來的松樹、柏樹和榿木等已高達5~10米,它們與叢生的灌木和草類緊密地護衛在江河流域,形成了一道道擋風固沙的防護網。

  該縣全面推進退耕還林工程實施,5年中先後爭取到國家和省級工程資金1億余元,在高山、丘陵等極度缺水的地區退出耕地,植造林木近15萬畝。為保證存活率,特別選取優良樹種,採用專業植樹隊伍,選準雨季來臨的時節栽種樹苗。該縣還先後派出人員前往省內外各地“取經”學習,並通過每年引進良種和技術、制定獎補政策、鼓勵苗木基地建設等,逐步培植出面積近百畝的苗圃基地24個,培訓出200多名熟練育種、嫁接和管護苗木的林業技術員。

  該縣積極開發觀賞型花果林園和商品類果品栽種出全省獨有,命名為“阿廬黃金梨”産業林10萬畝;培植孕育桃、李、梅、杏、核桃等果品及油茶等木本油料植物林地近20萬畝等。

  為保護好各類林業資源,該縣每年籌措200多萬元護林消防經費,組建起近800人參與的專業巡察、救護和季節性管護隊伍,建立起嚴格的監管維護機制,確保森林資源不再遭到毀壞。據該縣林業部門介紹,近7年來,在各項措施和隊伍的監管下,當地未發生一起損害性較大的森林火災。

熱詞:

  • 瀘西縣
  • 喀斯特地貌
  • 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系
  • 重點公益林
  • 林科
  • 苗木
  • 栽種
  • 石漠化
  • 退耕還林工程
  • 經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