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中教論壇:大學要與浮躁功利保持距離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18日 04: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核心觀點全民教育觀念的功利性傾向,很大程度上扭曲了教育的本質,削弱了未來中國的國際競爭力。大學要與浮躁功利保持一定的距離,在引領社會、著眼未來、進行原創性研究等方面自由探索。應該從一個更大的時間和空間尺度來理解服務社會這一理念,抑制、淡化教育的功利性取向。

  當前中國教育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全民教育觀念的功利性傾向越來越濃。這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教育的本質,阻礙了教育的科學發展,進而削弱了未來中國的國際競爭力,需要引起教育界乃至全社會的切實關注。

  教育的功利性傾向首先是對人的評價標準上表現出對分數的苛求與偏執。我們不能簡單地反對或取消標準,因為如果離開了分數,可能連基本的公平也做不到。但分數至上的觀念已經滲入了整個社會的價值體系中,成為束縛探索精神、壓抑創造性培養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們不能忽視這一點。

  其次,對大學專業的評價標準上表現出對就業取向的急功近利。如今,不僅是家長、學生在就業時急功近利,希望一踏出大學校門就能得到較高的職位,相關部門也要求大學在專業設置上與就業挂鉤。這種心態的産生和出現有其複雜的社會背景,但大學首先是為社會培養優秀人才的高等教育組織,而絕不僅僅是為當前社會輸送普通職員的技能培訓機構。尤其是以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為目標的高校,更應該自覺拓展其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文化引領的功能。因此,從這個角度講,即便有些學科看似冷門,但只要它是社會發展和知識積累所需要的,大學就應該為其保留一席之地。

  功利性教育的另一傾向,是對大學辦學效益的評價標準上,表現出對大學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太過短視。服務社會是大學的功能之一,大學必須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大有作為,但是不能極端化。學術多樣性和包容性是大學學術生態系統的本質特徵,若長時間、過分強調大學要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會誘使大學偏離自身的使命,追逐短期效益,既而變得越來越浮躁。大學要與這種浮躁功利保持一定的距離,有一個寬鬆安靜的環境,使教師和學生能夠靜得下心,沉得住氣,在引領社會、著眼未來、進行原創性研究等方面自由探索。如此,大學才能真正為民族育人才,為國家儲智慧。

  要扭轉教育的功利性傾向,需要社會各界的重視和參與,而大學僅是社會的一個單元。作為大學,要克服功利性教育産生的不利影響,首先要回到“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這一基本問題上來。

  現在中國有2700多所不同類型的大學,不同定位的大學應錯位發展。以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為目標的高校應該始終堅持以培養學術型、創業型的創新人才為目標,通過不斷匯集最優質的教育資源用於人才培養,從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此外,我們還應該從一個更大的時間和空間尺度來理解服務社會這一理念。大學應著力發揮人才和學科綜合的優勢,側重定位於服務社會這個大鏈條的上遊和中游,以協同創新的大思路統籌高校與行業、企業各自的優勢,共同促進科技創新和轉化。

  期待社會各界行動起來,抑制、淡化教育的功利性取向。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有希望,才可能培養出更多的人才,實現創新發展,我們的民族才有希望,才能為人類的福祉作出應有的貢獻。

熱詞:

  • 高水平研究型大學
  • 中教
  • 大學校門
  • 大學專業
  • 教育的本質
  • 學科綜合
  • 高校
  • 分數
  • 辦學效益
  • 協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