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一位中國學者的轉型思考—訪北大希伯萊猶太研究所所長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17日 19:4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國際在線專稿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國際在線報道:陳貽繹有很多頭銜,北京大學希伯萊與猶太研究所所長、上海交通大學中東研究中心主任、美國《中西文化交流學報》的主編----這位身兼數職的學者談起他在大學三年級就“出道”的經歷,臉上顯現著驕傲的神色。

  1993年,在讀大學三年級的陳貽繹便嘗試翻譯了AB約書亞的名篇《三天和一個孩子》。歷經六個月的翻譯,這本書在以色列使館的資助下經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並得到了以色列國家希伯萊語翻譯研究所專家的認可,獲得了現代希伯萊語翻譯獎。從此,陳貽繹進入了中以文化交流的領域。

  1994年大學畢業後,陳貽繹到美國深造,選擇了聖經研究學科體系。在研讀六年之後,他以題為《古希伯萊聖經中的北方方言》的論文獲得博士學位。他説:“聖經産生的過程就有1000年,涉及古代近東,也就是現代中東、兩河流域、敘利亞、巴勒斯坦、阿拉伯半島、愛琴海東西兩岸的文化,10多門已經死去的語言,還要閱讀法、德、英、希文的大量文獻,還涉及計算機語言學數據庫,需要學習20多門計算機課程。” 

  也正因為這種學習背景,2001年,博士畢業後的陳貽繹先是選擇了在矽谷從事計算機方面的工作,這段經歷使他更了解猶太文化的獨特性,為他日後的研究所工作提供了紮實的實踐基礎。他認為,“猶太研究是一個跨學科的研究方向,跟猶太人從事的高科技、創新、媒體文化創意産業、以及高科技帶動的風險投資都有聯絡,要全面了解猶太文化,就要從最基礎的經濟活動入手。”

  回歸學術領域的陳貽繹在做好自己本職聖經研究的同時,一直沒有停止與時俱進地思索。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升,陳貽繹開始思考自己的研究方向轉型——從古代宗教轉為國際戰略、外交、貿易。這種考慮源於在多次與阿盟外交人員的會晤中,他感到正是因為阿拉伯國家對中以交往的歷史不了解,才會在中國做出一些外交決策時對中國産生某些誤解。“其實阿盟國家通過中國學者和智庫人員對以色列有一個新的了解是一個很好的途徑,因為靠傳統的西方媒體報道的話,阿拉伯國家首先就有了一個不願意接受的先入為主的情緒。這是不利於中東和平的。”他本人也積極投身於公共外交事務當中,希望能夠構建以中國主權基金、巴勒斯坦經濟、以色列資金和阿盟主權基金相結合的四邊“建設性參與”,共同投資巴勒斯坦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當地就業率,減少群體性騷亂。

  陳貽繹對中以關係的發展非常樂觀。他認為,以色列擁有很多專利技術,而中國為以色列的高附加值産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兩國可以在諸多方面深化合作,共同促進兩國發展和中東地區和平。

熱詞:

  • 陳貽繹
  • 猶太文化
  • 文化創意産業
  • 1000年
  • 計算機語言學
  • 以色列
  • 巴勒斯坦
  • 阿盟
  • 阿拉伯國家
  • 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