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放下牧鞭做公益 牧羊人化身江源守護者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17日 07: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編者按:“一江九河十大灘”,被譽為“長江之源”,“生態之源”、“長江第一縣”的治多,因孕育了世界第三大河長江而名揚中外,自古水草豐美、牛肥馬壯。然而,隨著近幾年全球氣候變暖,人類活動加劇,草原生態破壞異常嚴重,危及長江之源。2005年,應國家三江源保護政策,治多縣3000余人告別世代居住的草原在治多縣建立起了新家園,在政策的支持下,昔日的牧民放下了幾千年握在手上的牧鞭開始了江源綠地的守護工作。

  人民網玉樹4月15日電(施金波 通訊員 詹海寧 報道)30歲的文秀是個帥氣的康巴漢子,立新鄉生態移民新社區的移民居民。現在,他每天的工作除了開出租車之外,就是上自家的草山上巡邏。 滅鼠、滅獺、防火、病蟲害、沙化治理、草原建設及監測草原植被恢復情況,這是文秀的新工作,同以前一樣,他依然活躍在那篇大草原上,不同的是他放下了牧鞭開始了草原的治理和修復。 同文秀一樣,治多縣共有564名牧民放下了牧鞭開始了長江源綠地的守護工作。2005年國家實施生態移民工程以來,至今治多縣共建成3個移民社區,安置移民564戶,近3千余牧民告別了草原。為了保障搬遷牧民生活,國家給予每戶飼料補助6000元每年,燃料2000元每年,對16周歲以下55周歲以上搬遷牧民每人3200元的補助。

  但移民群眾遷往城鎮後,生活成本大幅提高,生態移民缺乏從事非牧業産業的勞動技能,就業渠道狹窄,增收路子不廣,部門牧民生活出現了一定的困難。

  2011年,玉樹州政府出臺了生態移民草山管護公益性開發崗位管理辦法,將治多縣做為試點縣,在所有移民戶中每戶選定1人,確定為草原管護人員,為其提供就業崗位,崗位包括草山管護,封山戶林管護等,養護員工資由青海省財政統一撥付到治多縣人事部門統一發放,每人每月382元,並由社保部門為其繳納“三金”。草原生態管護公益性崗位人員參加新型農村牧區社會養老保險的,按照個人最低繳費補貼標準(100元人/年)給予補貼;醫療保險補貼標準按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個人繳費標準(30元人/年)給予補貼;草原生態管護公益性崗位人員納入我省職工工傷保險的,以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的60%為繳費基數,按1%的標準給予補貼。

  “當草山管護員,管守護的是自家以前的草山,”文秀説,“這樣大家的積極性都很高,每月還有工資可以拿。”作為管護員,自然要承擔一份責任,文秀告訴記者,每個月他都要去所管護的草巡查數十次,每次巡查都是開著車去,把自己負責的草山全部巡查一遍大概需要6個小時。

  治多縣三江源辦副主任劉國輝説,實施生態移民公益性崗位以來,每名草場養護人員每日工作時間 不少於8小時,每月不少於10次,並做出相應的巡查詳細記錄,草原養護工作情況,每月上報一次給治多縣畜牧局、三江源辦公室和人事勞動社會保障局,三部門將養護人員每月上報的巡查記錄、檢查記錄作為年底考核的重要依據。一系列考核措施也提高了養護員工作的積極性。

  劉國輝説,現在,養護員不僅承擔了草場的治理、養護工作,還宣揚了國家的三江源生態保護政策,有效的保護了當地草原,遏制了草原違規放牧現象,使得治多地區的草原生態得到了很好的恢復。同時,一系列的公益性崗位的提供也有效的解決了搬遷牧民的後續産業發展問題。

熱詞:

  • 治多縣
  • 草山
  • 生態移民
  • 牧羊人
  • 草原生態
  • 長江之源
  • 三江源
  • 牧民
  • 公益性崗位
  • 養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