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記者手記:再次感受鸚歌嶺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16日 09:5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這是一次特殊的採訪。4月14日,我們隨海南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教育工委、省林業局的領導和海南大學、海南師範大學、海南醫學院的教師學生代表以及省國際旅遊島先行試驗區招募的博士、碩士生們一起赴鸚歌嶺慰問堅守在那兒的27名大學生。

  早上5點出發,坐了3個小時汽車到了白沙縣城。接著坐了一個半小時汽車跑了45公里才來到山腳下。開始爬山了,凹凸不平的狹窄小路,因為時而陡峭,時而拐彎,弄得人上氣不接下氣。突然,前面出現了一段水泥路,一旁的林業局領導介紹説,五年來,大學生們每年擠出3萬元的辦公經費買水泥。他們和護林員們一起,用摩托車將水泥一袋袋運上山,然後自己動手修路。只見一段段水泥路都鋪在最崎嶇處,可以想象,要是沒有水泥路,大雨泥濘時,上山下山會有多困難。急人的是,爬了一個半小時,目的地──鸚歌嶺省級保護區還有三分之二的路程。正當大家愁眉不展時,100多輛摩托車就像從天而降,“突突突”地騎到隊伍前。“上車!”一位穿著鸚歌嶺工作服的摩托車手一聲令下,我們一行全都坐上了摩托車。見了“救兵”,大家可高興了,誰想這一坐上卻“嚇死人”,左邊是萬丈深淵,右邊是荊棘叢生的大山。那條小路寬不過30公分,剛剛勉強容納一個車輪,只見每個人坐在摩托車後都是兩手緊緊摟住開車人的腰,幾乎都是緊閉著雙眼,甚至將頭埋得低低的。一個多小時後,終於到達目的地,大家這才長舒一口氣。

  中午1點,慰問活動在保護站進行。記者出身的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張松林代表省委宣傳部和省教育廳、教育工委將3台筆記本電腦和3台臺式電腦送到了鸚歌嶺大學生的手裏。

  道銀村的黎苗族同胞來了,有拎著雞的,有舉著豬肉扛著米酒的,還有十來個人每人抬著個桌子。“他們好樣的,這裡不通電話,他們想和家裏聯絡得翻過山!”“這裡沒電,2009年以前都是點蠟燭,後來他們來了,用太陽能發電!”“我們村的房子最早是茅草房,後來改造為土壞房,他們來了發明了用沙子和土混合的材料,我們用它蓋房不怕颱風和雨!”幾位會説漢語的黎苗同胞一古腦兒地誇起了這些大學生。

  近距離接觸這些大學生,發現他們每個人的皮膚都是粗粗的,黑黑的,駝色的工作服被汗水浸得透著一塊塊白鹼。他們要負重上山,背著行李、乾糧,他們耐得寂寞,遠離喧囂,沒有電視,他們要出成果,默默無聞工作……他們每個人的床頭案頭都堆著書。

  感受鸚歌嶺,用同行海南電視臺年輕記者黃冠華的話説:“這是我工作以來遇到的最艱辛,最震撼的一次採訪,我將它永遠珍記在心中。”(光明日報記者魏月蘅)

熱詞:

  • 鸚歌嶺
  • 大學生
  • 海南師範大學
  • 省委宣傳部
  • 救兵
  • 突突突
  • 水泥路
  • 省教育廳
  • 教育工委
  • 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