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山西大同:中國保存最完整裏坊結構將重現唐代風貌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15日 22: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網太原4月14日電(記者梁賽玉 王菲菲)首批中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的山西省大同市投入約6億元對當地“裏坊”結構和內部的四合院進行大規模修繕工作,以修復和重現唐代風格的歷史街區風貌。

  “裏坊”結構形成于漢代,曾是中國古代城市空間規劃的基本單位。這種結構以十字形的街道將城市分為大小不同的方格,從城市上空看,街區如同一個巨大的棋盤。

  80歲的山西大同任義老人祖輩傳下來的明清時四合院便坐落在大同古城內的獅子街裏坊。

  這座有著250多年曆史的四合院如今已是破敗不堪,土坯裸露的院墻需要用木頭支撐才能使其不至坍塌,院門入口處水漬滿溢。走入其中,四合院風格不再,新建的建築擠滿了不足30平方米的院落,冬天沒有暖氣,屋內沒有廁所,一到下雨天積水橫流,只是門前那抱鼓石、拴馬樁依稀可見其昔日的風采。

  大同的裏坊格局是自唐代所形成的城市道路形態,歷經唐、遼、金、明的大同民居,仍保持著完整街道佈局和精美磚雕門樓四合院的舊城肌理,以真實的民居生活方式展示大同獨特的地域歷史文化。“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條綿綿巷”,成為大同古城內裏坊結構最生動的描述。

  “裏坊結構是大同古城的一個特色。”大同市古城民居修復項目負責人解玉保告訴記者,大同能夠被評為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一部分原因就是其獨特的歷史街區風貌。

  然而,隨著大同古城內人口日漸增多,城內四處擴建,嚴重破壞了古城內的裏坊結構。而這些四合院亂搭亂建的情況嚴重,基礎設施不完善,居民生活並不方便。

  為更好的保護古老裏坊格局,重現古民居的風情,大同古城東南隅民居連片修復工程自2008年開始試水,于2010年正式全面開工。

  記者在正在修繕中的四合院內看到,精巧的花格式木質門窗、石條臺階、門廊正在依照原有形狀而建。“我們在修復中始終堅持修舊如舊的原則,最大程度地保護大同古城歷史街區、傳統民居的原狀,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有構件,並按照大同古城明代時期的歷史特色、民居特點進行了修復。”解玉保稱。

  為了更好地進行修繕工程,目前居住在該片區的居民也正在進行協商搬遷,任義老人將告別這祖輩流傳的四合院,住進現代化的新樓房。

  隨著修繕工程的進行,古城內阡陌交通縱橫相連的裏坊結構以及古樸的四合院風采也將重現。

熱詞:

  • 裏坊
  • 古城
  • 四合院
  • 唐代
  • 城市空間規劃
  • 風貌
  • 結構形成
  • 歷史街區
  • 修繕工程
  • 中國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