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如何避“地陷”危害?觀前兆、及時撤很重要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15日 17:5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四川在線-四川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不合理的工程活動導致地下水位下降,浮托力減少,易誘發岩溶或地面塌陷,即俗稱的‘天坑’。”4月13日,省國土資源廳高級工程師、省地質災害研究會秘書長葛文彬向公眾詳解地陷時説,有關部門完善防災預案的同時,影響區範圍的群眾應識別地陷前兆,及早撤離危險區。

  地陷有何前兆?工程影響區內突現環狀裂縫

  近年來,各地驚現“天坑”的新聞不時見諸報端,但此“天坑”非地質學上的“天坑”。“地質學上的‘天坑’,是指具有巨大容積、陡峭而圈閉的岩壁,平均寬度與深度均大於100米。媒體和百姓俗稱的‘天坑’,一般是小規模的岩溶或地面塌陷,會帶來較大危害。”葛文彬説。

  岩溶塌陷是在岩溶發育區域,由於地下水超採、不合理開礦、修隧道等不合理的工程活動而導致地下水位下降,打破原有地質平衡而誘發,對塌陷坑及附近的群眾的生命、財産安全帶來威脅。

  “由於岩溶漏斗多呈圓形,所以岩溶塌陷的形態多成圓形或橢圓形。”葛文彬介紹,如果處在岩溶分佈區域內,又有採水、採礦、修隧道等改變地下水位的工程活動,且地面突現弧形或環狀裂縫,可視為岩溶塌陷的前兆,應立即上報國土部門,請專業技術人員到現場調查評估,村社幹部應組織群眾及時撤離。

  地面塌陷則不一定發生在岩溶發育區域,但也伴有房屋變形、裂縫,井、塘漏水等前兆,群眾一旦發現要及時上報和提前避讓。

  如何安全避險?按防災明白卡迅速撤離

  根據有關規定,開採供水水源等工程活動必須通過國土部門的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評估中將確定工程影響區範圍及受影響農戶,並編制防災預案,明確防災責任人。

  “目前,較明顯的地陷災害都已編制防災預案。但隨著人類工程活動不斷增加和變化,往往會突發一些地陷災害,國土部門和地勘部門應加強災害調查和評估,提前編制防災預案並落實防災責任人。”葛文彬説,村社幹部要加強巡查,一旦發現地陷跡象,在上報的同時要劃定危險區、拉好警戒線、設定明顯避讓標誌等,組織群眾避讓。

  國土部門已對工程區受影響農戶發放了“防災避災明白卡”,劃定了地陷災害的影響區域和避讓路線,群眾應熟悉“防災避災明白卡”上的避災提示,加強預案演練。

  葛文彬還介紹,“山彎彎”陡坡前沿由於持續降雨飽水也可出現弧形裂縫,但不會發展為岩溶塌陷。群眾發現後也應及時上報,請專業人員調查評估排除地陷危險後,可終止避讓。

熱詞:

  • 天坑
  • 避災
  • 圈閉
  • 防災
  • 國土部門
  • 岩溶塌陷
  • 避讓
  • 地面塌陷
  • 前兆
  • 村社
  • 搜索更多天坑 避災 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