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泰坦尼克":反觀現實 不斷涌現的追憶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14日 12:2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錢江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泰坦尼克,為何難以忘懷

  泰坦尼克帶來的人性之謎,足以讓人無窮無盡地追問下去

  而對當今世界而言,那場災難就是一面清晰的鏡子

  災難總是被賦予太多神秘色彩。有人説,“泰坦尼克”號被認為是繼“上帝”和“可口可樂”之外,世界上為人所熟知的詞語。它幾乎成為了一個不斷重演的事件、永無止境的循環。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緊隨其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讓“泰坦尼克”熱潮平息下來。直到上世紀50年代中期,第二波“泰坦尼克”熱潮興起。當時,一個潛在的威脅在冷戰中發酵:在任何時刻,世界都可能在一場核戰爭中終結,這引發人們對不可知的命運的深深不安。人們重提“泰坦尼克”,是因為“泰坦尼克”為人類打開了一個思索自己命運的空間。

  上世紀八十年代後,隨著“泰坦尼克”殘骸被發現及好萊塢電影的推波助瀾,世界各地又掀起第三波“泰坦尼克”熱潮。此時,人們對“泰坦尼克”號的關注,已不僅僅是一起海難,更是當今社會極度缺乏的人性的美好和信念。

  就在今年1月13日, 一艘名為歌詩達協和號的郵輪在意大利海域觸礁翻沉,17人遇難。船長棄船而逃,工作人員甚至比一些客人先登岸,一位倖存者回憶逃生經歷後説,“這都不再像泰坦尼克號了”。

  人性永恒,呼喚缺失的文明

  “泰坦尼克”至今被銘記的一個重要原因,是700余名生還者對這場歷時兩個多小時的海難極為詳盡細緻、極富戲劇色彩、體現人性之高貴與卑下的憶述。面對非生即死的殘酷選擇,船上乘客,無論貴賤,將生的希望讓給他人,將死的痛苦留給自己;堅守崗位者寧死不退,職業道德超越了死神的威力,迸發出耀眼的光輝。

  據統計,乘客中69%的婦女和兒童活了下來,而男乘客只有17%得以生還;船長史密斯一直堅持到最後輪船沉沒時以身殉職,船上其他重要職員如大副、二副、輪機長等無一生還;5位郵差與郵包一同沉入大海;電報員專心致志拍發求救電報到最後;樂隊演奏歡快樂曲到最後一刻;牧師鎮靜地帶領信眾禱…… 事後統計,船員76%遇難,這個比例超過了頭等艙、二等艙和三等艙所有房艙的乘客死亡比例。美國著名社會學家戴維 波普諾在他的《社會學》一書中這樣評論,這是文明世界的“文明守則”。

  新聞報道已足以令人動情,而小説影視的藝術加工和演繹,更使得這場災難幾乎成為一面清晰通透的鏡子,一部人性的百科全書,每個人都不難找到對應于自己、引發自己內心共鳴的人與事,並且情不自禁地捫心自問,如果我也在這條船上,我會如何選擇?

  本報記者 徐曉紅

熱詞:

  • 泰坦尼克
  • 波普諾
  • 上帝
  • 社會學
  • 可口可樂
  • 樂隊
  • 好萊塢電影
  • 核戰爭
  • 演奏
  • 協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