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中科大森林雷擊火預警技術獲突破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14日 10:3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安在線-安徽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記者4月12日獲悉,中科大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劉乃安項目團隊日前成功研製出“雷擊引燃可燃物模擬實驗系統”,建立雷擊火監測和危險性預報方法,並通過國家林業局驗收,這標誌著我國在森林雷擊火監測預警與火險預報技術上取得重要突破。

  雷擊火在大興安嶺頻繁發生,約佔該地區森林火災的36%。研究雷擊火的發生發展規律和防治技術,已成為我國森林防火的迫切需求。而閃電能否引燃可燃物進而導致火災,既取決於與地面接觸的閃電(地閃)物理和能量特徵,又與含水率等可燃物條件密切相關。觀測研究表明,能夠引發森林可燃物著火的雷擊放電電流應達數百安培,而放電持續時間應達數百毫秒。但常規高壓設備的放電持續時間往往只有微秒量級,遠遠達不到現實中地閃的放電持續時間。研究中,劉乃安項目團隊經過3年多的反復試驗,提出“高壓擊穿和低壓供電兩種技術相結合”的新方法,成功實現高壓設備放電持續時間達200毫秒以上,這使得“雷擊引燃可燃物模擬實驗系統”的建立成為可能。

  在森林雷擊火監測預報技術研究上,與地面接觸的閃電探測定位和特徵提取,一直是個亟待破解的國際難題。劉乃安項目團隊在大興安嶺地區建立核心區覆蓋規模達1萬平方公里的試驗與示範基地,並進行3年雷暴期實驗觀測,最終探索出地閃的探測定位與特徵提取技術,進而建立雷擊火的危險性預測方法和開發出雷擊火監測和危險性預報軟體系統。

  業內專家認為,該成果不僅有望為我國大興安嶺林區提供專門針對雷擊火的火險預報,還可面向各級林業部門和主要林區形成系統推廣,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桂運安、劉愛華)

熱詞:

  • 雷擊火
  • 森林可燃物
  • 中科大
  • 放電電流
  • 森林火災
  • 預警技術
  • 技術研究
  • 項目團隊
  • 火險預報
  • 特徵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