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陳禮忠突破了什麼?(圖)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13日 16: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南網-福建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陳禮忠作品《群山盡覽》老嶺石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個人作品展,這是壽山石雕刻家陳禮忠為整個中國工藝美術界創造的“第一次”。

  展覽雖然落幕了,但展覽所帶來的巨大衝擊波仍在繼續,而且必將對壽山石雕,乃至所有傳統工藝美術在當代的發展産生深遠的影響。

  那麼,我們不妨來深入探討一下:為什麼國家博物館選擇了陳禮忠?陳禮忠究竟突破了些什麼?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值得引起注意壽山石行業之外的美術界、文學界的人士,似乎比行業內部和收藏圈子更加重視陳禮忠和他的雕刻探索。分析起來,原因主要來自兩個方面。首先,壽山石雕原本以印鈕裝飾、文人案頭清供與把玩品為主,與竹木牙角類的傳統雕刻藝術一脈相承。而陳禮忠的創作則引入了現代美術理念,注重繪畫性與雕塑性,強調通過大膽的構圖佈局來實現展廳效果和視覺衝擊力。如果從一個更廣闊的視角來看待,這種嘗試無疑改變了外界對壽山石雕的固有認識,突破了傳統工藝的“陳舊感”,實現了與當代審美意識的對接。著名美術評論家、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對陳禮忠作品的評價甚高,他説:“從陳禮忠的作品裏,看到了一條從靈性到詩意的審美弧線,看到了一位壽山石雕刻藝術家追求作品高附加值的執著冷靜,看到了作者在他所塑造的審美世界裏像國畫一樣的濃郁韻味……”

  其次,壽山石雕的一個特殊性在於,雕刻所用的材料是一種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天生麗質的石材由於價值高昂,有時反而約束了雕刻技藝的自由發揮,同時,資源的日益枯竭已經成為壽山石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障礙。陳禮忠的另一個突破在於,他在創作中摒棄了石材至上的觀念,善於發現那些不為人重視的次等材料的獨特美感,通過巧妙的構思,將人文內涵融入其中,賦予石頭以藝術的生命。實際上,壽山石中除了那些具有寶石特徵的石種外,還有大量石性穩定,色彩、質地、紋理變化豐富的“粗石頭”的蘊藏,純粹從藝術創作的角度看,照樣是極佳的雕刻材料,特別是用於創作大型作品。陳禮忠前後獲得20多項金獎、銀獎的作品,基本上都是用這些“粗石頭”雕刻而成。例如,他所擅長的“鷹”系列作品,老鷹身上的那種霸氣野性的一面,用灰白老嶺石反而能夠表現得更為充分。如果有更多的雕刻家在這方面取得突破,那麼壽山石雕將不再受制于資源的限制,並將打開巨大的創造空間。

  此次陳禮忠向國家博物館捐贈作品,國博的挑選原則也體現了注重作品藝術內涵而非材質價值的導向,這也有助於改變壽山石行業長期以來“重材不重藝”的格局。

熱詞:

  • 陳禮忠
  • 繪畫性
  • 壽山石雕
  • 第一次
  • 老嶺
  • 群山盡覽
  • 系列作品
  • 藝術創作
  • 雕刻藝術
  • 文學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