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鄰里這樣成為一家人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12日 18:5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經濟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同住一個樓,隔著幾扇門、幾堵墻,有名有姓的鄰居卻全變成了樓棟門牌的數字符號──如何改變這種狀況,讓“抬頭不見低頭見”的鄰居從“陌生人”變成“熟人”?記者日前在上海市普陀區甘泉路街道採訪時發現,甘泉街道從樓組建設著手,創建慈善博愛樓組,逐漸改善樓組內鄰里關係,讓城市裏的鄰里往來又回到了以往的“熟人社會”。

  走進甘泉社區子長居民區46號樓組,醒目的宣傳板面讓人感覺到它的與眾不同,養身保健、居住指南、生活感悟等小知識張貼在樓道內,這裡不僅是各類消息的“集散地”,也是文字愛好者的“練兵場”,更成為樓組居民們交流的“精神園地”。

  三年前,46號樓組開始創建慈善博愛樓組,開展慈善文化進樓組活動,成立睦鄰關愛活動服務組。然而,活動一開始就遇到資金障礙,此時,普陀區有關部門和街道及時伸出了援助之手,給予了啟動資金。之後,樓組內又發出了“一天節約一角錢”的倡議,倡導每戶家庭每天節省一角錢捐入“樓組建設基金”,樓組居民們廣泛參與活動,給“樓組建設基金”帶來源源不斷的“活水”,1000元的啟動資金經過三年的滾動,不僅沒有減少,反而一直保持著逾千元的賬面。

  在一張《關於49號樓組開展“慈善文化進樓組活動”告知書》中,記者看到這樣一段話:“對本樓組內的婚喪大事、喜事(家人大壽、子女上學等)不幸事(生病、發生意外等)由服務組織成員不定時組織樓組居民互動活動,上門進行祝賀或慰問,以表達鄰里間的關愛之情。”

  實際上,這些活動已經是慈善樓組鄰居們再正常不過的“串門”,服務組的點滴溫暖已經滲入到居民心中。居住在49號樓105室的吳老伯有撿垃圾的習慣,經常在外撿拾廢舊的物品堆在家裏,老太太因有老年癡呆症也管不了,日子長了,家裏的環境變得臟亂差。服務組了解這一情況後,經常做吳老伯的思想工作,久而久之,狀況改善。逢年過節,樓組居民都要在一起聯歡,談談小區事、聊聊家裏事、説説心中事,居住在15號慈善樓組的肖阿姨説:“話説開了,距離也近了,我們這個樓組的人哪,不像鄰居,倒像一家人呢!”

  子長居民區黨總支書記直海英告訴記者:“像這樣的慈善樓組在小區一共有四棟。”據了解,甘泉街道已經在社區範圍內建立了3個居民區共10個慈善樓組,去年,又增選了合陽、甘泉苑、周家巷3個居民區5個樓組加入試點。甘泉街道社保科副科長董澤桃説,街道正在總結這些慈善樓組試點的經驗,準備在居民區全面推廣。

  在此基礎上,街道還將樓組建設納入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的重點,鼓勵結合樓組特色創建文明樓組。例如,涇惠路40弄4-5號樓獨居老人多,離休幹部多,於是提出創建“敬老樓組”,組織樓組黨員與獨居老人、離休幹部結對,將志願者工作室“快樂聊天吧”搬進樓組,使老人不出家門就能得到心靈的慰藉……

  如今,甘泉街道的很多樓組結合自身特點,分別開展了“先鋒樓組”、“科普樓組”、“健康樓組”、“平安樓組”等一系列創建活動,一個個特色鮮明的文明樓組不斷出現,互動增多了,鄰里之間更加和諧……

熱詞:

  • 集散地
  • 熟人社會
  • 熟人
  • 鄰里關係
  • 陌生人
  • 樓組建設基金
  • 慈善文化
  • 獨居老人
  • 子長
  • 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