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看不起風景”背後的文化鴻溝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12日 08:1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安徽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陽春三月,旅遊升溫。然而,最近旅遊風景區乘著旅遊旺季重拾“門票經濟”,颳起“漲價風”,掀起了不小的波瀾。據媒體報道,目前全國130家5A級風景名勝區,近百家門票價格跨過百元大關。面對票價“瘋漲”,有網友直呼“看不起風景”。

  不可否認,景區收門票、漲票價有合理之處,畢竟運營成本、遺産保護、環境保護、景區開發、基礎設施都需要大量投入。但當下一些景區門票價格過高、提價過快、漲幅太大(有不少超過60%)則是不爭的事實。到風景名勝區逛一逛、看一看,刨去交通費、食宿費,僅門票每人就得一兩百元,真的有點“看不起”,尤其是對於中低收入家庭來説。因此有人擔心,高票價如同一堵“墻”,將中低收入者擋在外面,變相地剝奪了他們的文化權益;也製造了一道“文化鴻溝”,富者徜徉其間,貧者望洋興嘆,必將加大社會群體間的隔閡。

  從根本上講,這條橫亙在景區與遊客之間的“鴻溝”,源於景區管理者對旅遊資源的認識存在“鴻溝”和誤區。在GDP崇拜者看來,自然景觀、歷史古跡、名人故居等具有的價值無非就是能夠帶來經濟效益。因而無論是保護還是開發,都將目光牢牢鎖定在多賺錢、快賺錢上,而很少顧及旅遊資源特有的文化價值和社會效益。再者,由於自然景觀都屬“獨此一家,別無分店”,且旅遊大多是看完走人、“一錘子買賣”,不宰白不宰、不漲白不漲。暫不説“唯門票經濟”本身就是一種短視的經營理念,會遭遇遊客“用腳投票”;而主動降低甚至免收門票,卻吸引更多的遊客消費,拉動整個旅遊經濟的發展,如杭州西湖等景區就嘗到了這樣的甜頭。尤其值得警惕的是,長此以往,勢必導致與其“普惠性”漸行漸遠,最終成為“奢侈品”。

  旅遊資源本質上是公共文化産品,尤其是那些自然遺産和文化遺産,是社會的共同財富,理應最大限度地用來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啟迪國民心智,滋養國民心靈。登山臨水,陶冶情操,涵養心靈;憑吊古跡,溫習歷史,發思古之幽情;參觀名人故居,感受先賢生活的點點滴滴,欽佩他們的人格魅力……人們在所見所聞中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一方面增加對文化的了解,增強對文化的認同,激發對文化的熱愛;另一方面,歷史文化、精神傳統也在潛移默化中熏陶人、教育人,在不知不覺中紹繼傳承、發揚光大。

  文化産品只有被更多的人欣賞、共享,才能更好地發揮其應有的價值、效益。再美的風景,如果無人觀賞,不過是一般山水;一如圖書館的書籍,如果秘不示人,徒具收藏價值。真誠地希望公共文化産品能夠回歸其公益屬性,拆掉“圍墻”、填平“鴻溝”,讓更多人共有共享。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的免費開放就是很好的開始。(張永生)

熱詞:

  • 鴻溝
  • 文化鴻溝
  • 風景名勝區
  • 文化産品
  • 遊客
  • 旅遊資源
  • 奢侈品
  • 圍墻
  • 漲價風
  • 普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