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日本動漫中的武士道精神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11日 06:2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日本一直享有動漫之國的美譽。其動漫作品因面向整個社會,囊括各個年齡層,加之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成為了一種國民的普遍消費品,受到各個階層、各個年齡段人的追捧。2000年日本文部省將漫畫稱為繼茶道、歌舞伎、相撲之後的第四個日本“國寶”[1]。有統計顯示,目前全球播放的動畫節目更是有60%由日本製作[2]。武士道精神作為日本國民精神中的核心部分,被大多數動漫作品反復提及,其中既有正面描繪嚴肅待之的,也有另辟蹊徑幽默表現的。因此,研究日本動漫中的武士道精神是真正讀懂日本動漫的必要條件。

  一、武士道的分類

  武士道的內容十分豐富,因而對於同一問題時常會有多種表述,在眾多表述中,有時甚至會出現矛盾對立的狀況。區分不同的武士道對我們研究動漫作品中的武士道精神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和辻哲郎最早提出武士道有兩種類型的觀點,並且對武士道進行了系統的梳理。他在承認井上哲次郎所建立的“素行-松陰-明治”的係譜的基礎上,另外建立了“鐮倉-戰國-葉隱-昭和”的係譜。簡單講,“鐮倉—戰國—葉隱—昭和”係譜的武士道就是以死亡美學為標誌、強調獻身精神的武士道。在這一體系內極具代表意義的著作《葉隱聞書》開篇就寫到:“武士道者,死之謂也。”赴死、忠義兩全,是其終極追求。而“素行—松陰—明治”係譜武士道的代表則是以松陰的五倫、國體、義、勇、誠、武為德目,廣泛吸收中國儒學建立起來的武士道。其與前一係譜最大的不同在於對“死亡”強調要追究其是否“有義”。山鹿素行對之的總結是:“君之男色寵臣,聊不可有。縱令欲殉死,于我有正義而以道引導輔佐之,自然可息迷情。寵恩雖甚隆,不為殉死而心中無所恥也。”吉田松陰則繼承了素行的觀點,強調死必須符合“忠孝之大節”,而且“不可徒然”[3]。可以説,這兩種武士道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其對死亡的態度,在忠義禮節、職分論上的區別則不甚明顯,甚至互有交叉。從這兩個角度觀察今天的日本動漫,會發現嚴格意義上,宣揚葉隱式武士道精神的動漫是較少的。參看日本權威動漫雜誌NEWTYPE近幾年的排行榜會發現,上榜的長篇作品在表現出武士道精神中的忠勇義各要素時,必然體現著武士道中的仁。可以説以仁愛為中心,展示人類相互間的關懷是現代日本流行動漫的通行做法,而這恰恰就是對“素行—松陰—明治”係武士道精神的繼承。這其中原因,大概與日本二戰戰敗後文化界要求去法西斯化回歸和平,以及現代人的審美需求不無關係。但實際上,日本在戰前所構建的,從葉隱之流引申出的武士道基本觀點,直至今日在很大程度上仍支配著日本人對武士道的認識[4],自然也就影響著外國人對日本武士道的認識。而在動漫作品中,葉隱式武士道精神其實也並未完全從我們的視野中消失,只是側重點有所改變,其作用大多在於用向死而生的殘酷,與留有希望的生存做對比,並不成為作品宣揚的主題。也就是説,現有動漫作品中的葉隱式武士道精神,其存在意義多在於啟發人們對生命的思考,而在思考後,大多動漫作品是向著仁愛方向給予引導,而部分則以開放式的結局讓人繼續回味。

熱詞:

  • 武士道精神
  • 日本動漫
  • 動漫雜誌
  • NEWTYPE
  • 日本武士道
  • 日本二戰
  • 日本流行
  • 日本國民
  • 作品
  • 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