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馬來西亞歸僑紮根山村義教十載 稱不能忘“本”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11日 01: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廖樂年放棄馬來西亞優越的退休生活,紮根祖輩家鄉大埔縣長教村義教10載,教書育人,扶貧濟困,傾盡所有,建設家鄉,成為村民的貼心人。他以一腔赤子之情,向我們述説了一個平凡人的家國故事。

  借用泰戈爾的著名詩句:“無論你走得多麼遠,你的心總和我連在一起;無論黃昏時樹的影子有多長,它總是和樹根連在一起。”這就是華僑華人和祖(籍)國家鄉的關係。廖樂年老師在馬來西亞出生長大,55歲時毅然回到家鄉修葺祖屋從事義教和扶貧。在回到中國之前,他會説的唯一的中國話就是母親從小讓他用客家話熟背的一個地址:廣東梅州大埔長教百江鐵橋德心堂。這15個字,刻骨銘心,時時刻刻提醒廖樂年不可忘本,不能忘本。這個“本”,就是海外粵僑薪火相傳的“粵僑精神”。

  廣東有著悠久的華僑華人歷史,海外粵僑在“開眼看世界”的過程中,形成了念祖愛鄉、重教明義、團結奉獻、艱苦創業、敢為人先的優良傳統,其實質,就是海外粵僑的家國情懷,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是廣東人的文化基因。這種基因在一代又一代海外粵僑中傳承,外化為一代又一代粵僑義無反顧地支持和參與祖國和家鄉革命、建設、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

  反哺家鄉,建設家鄉,振興家鄉,這是海外粵僑共同的夢想。廖樂年就是其中一員。“有去有來”,唯有不求回報地付出,唯有將自己放到最低,人生才會幸福,這是廖樂年的幸福哲學。融入鄉村,團結鄉親共同建設和諧富裕的家鄉,這是廖樂年的幸福理想。和眾多華僑華人一樣,廖樂年重情重義重教,他有世界眼光,有豐富的知識,有創業精神,用無私的奉獻“反哺”家鄉。他們深信“教育興邦”,教育可以改變落後,只有先從思想上脫貧才能實現物質上的脫貧,建設幸福家鄉。廖老師在回到長教村後不久即聞母親去世,他強忍淚水堅守故土,把對慈母的“家孝”轉化為對故鄉的大愛。他相信一個人的努力是不夠的,只有大家參與,同甘共苦,才能成就“幸福的事業”。這種“幸福的事業”,就是讓更多的孩子讀上大學,讓村民脫貧致富,建設講文明有文化的現代鄉村。所以,他不辭辛苦奔走于廣東、香港和海外,發動國際志願者來山村教英語,籌款資助貧困大學生,為村民修路、安路燈、建房,帶領村民開山種柚。廖老師把教書育人當做一輩子的事業,認為道德教育是頭等大事,要教會學生用感恩的心回報社會,建設自己的家鄉。10年來,他用言傳身教改變著村民的觀念,改變著家鄉的面貌,在堅持中實現了人生價值,在堅守中圓了夢想。

  省長朱小丹在3月21日召開的全省僑務工作會議上動情地説,廣東是全國第一僑務大省,我們要好好歸納、總結、提煉和弘揚具有廣東特色的“粵僑精神”,其內涵非常豐富,也非常深刻,比如愛國愛鄉,艱苦創業,敢為人先,明義重信。廖樂年老師只是海外3000萬粵僑中的普通一分子,然而,從他身上,我們卻真真切切地看到了“粵僑精神”的縮影,看到了“粵僑精神”在海外廣東人中代代相傳,生生不息,這是廣東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

  根在廣東。廣東是海內外粵人的共同家園,建設幸福廣東,不能丟了粵僑先輩們留下的好傳統好精神。“粵僑精神”同樣是我們這個時代需要高揚的偉大精神,廣東人精神離不開“粵僑精神”的滋養,自覺傳承和弘揚光大“粵僑精神”,更應成為我們建設幸福廣東的題中之義。

熱詞:

  • 德心
  • 粵僑精神
  • 歸僑
  • 反哺
  • 幸福的事業
  • 老師
  • 重教
  • 華僑華人
  • 資助貧困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