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變臉的螺旋藻檢驗監管的成色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10日 22: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方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2月29日和3月5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先後向地方監管部門下發內部通知,通報檢出鉛、砷超標的13家“不合格”螺旋藻生産企業和內容物欺詐的8家魚油生産企業名單。3月30日淩晨,國家食藥監局對外公佈的“最新”抽檢結果顯示,原先“黑名單”上的13家“不合格”螺旋藻生産企業僅剩1家産品不合格,而原先8家內容物欺詐的魚油産品變為3個為假冒産品、其餘産品檢查結果未予公佈。(4月9日《經濟參考報》)

  兩種不同的檢測結果,讓人不得不對其間的原因産生懷疑:是什麼導致了檢測結果的“朝令夕改”?表現上看,這都是“標準”惹的禍,兩次檢測,遵循的是不同的標準。“一般標準”的鉛標限值是0.5mg/kg,另一個是“特別標準”,即“固體飲料和膠囊産品標準”,限值為2.0mg/kg。而螺旋藻片劑的鉛標限值究竟當執行什麼標準,似乎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因為沒有明確的規定,並處於“學術爭論的範圍”,故很容易成為更改結果的擋箭牌。

  耐人尋味的是,何以先前在監管檢測中,要執行0.5mg/kg鉛標限值?而事實上,專門負責保健食品審批的國家食藥監局保健食品審評中心相關人士和審評組專家也承認,“片劑”既非“固體飲料”,亦非“膠囊”,應以“0.5”作為監管標準。這説明,雖然在標準認定上沒有明文規定,但在具體的監管實踐中,以及檢測執行中,都採用的是最嚴格的標準。“結果隨著標準變”的事實表明,監管部門很難逃脫“被公關”的嫌疑。

  很顯然,監管部門是在“標準事件”中找平衡:一方面,監管的責任與壓力,使其必須對所抽取的樣本負責,正是因為執行了較為嚴格的鉛標限值,才出現了超標問題的發生,也就有了內部通知的産生。但另一方面,監管部門又必須考量一個行業的發展情況。這正如乳業標準的改變一樣,顧及現實情況也是一種折衷之法,雖然不能説是被行業利益所綁架,但至少也是一種監管態度的體現。

  正是基於這兩方面的考慮,才有了檢測結果的“朝夕更改”。問題在於,監管部門如此輕率的做法,是否考慮到了自身的公信力,以及由此造成的社會影響?更重要的是,由此行為,暴露的恰是一種監管態度。

  近年來,食品藥品安全事件層出不窮,很多問題可以説是久治不絕,從根本上講依然是監管的態度使然。執法的天平究竟偏向於何方,決定著監管的態度取向與工作力度。很顯然,如果是基於公共安全的角度,標準自然是越嚴格越好;反之,如果更多的側重於被監管對象的利益,則有可能自降標準,讓標準成為一種“服務工具”。

  在標準身身模糊的情況下,監管部門的此番作為雖然可以用標準開脫。問題在於,成也標準,敗也標準。變臉的螺旋藻檢驗著監管的成色,這種態度上的反復,對監管部門的公信力,無疑是一次巨大的傷害。於此,監管部門應當給予明確的説法,並對今後如何完善標準,提高監管效能上提出更為切實可行的方案,才能真正消弭公眾質疑,還監管應有的權威與公信。此外,對於這一社會極為關注的“檢驗結果之變”,有關部門也應主動作為,厘清其間究竟屬於“學術之爭”,還是涉及內幕交易行為,都應有所交待,才能最大限度消除負面效應,換回公眾信任。

熱詞:

  • 標準
  • 監管部門
  • 固體飲料
  • 膠囊
  • 片劑
  • 檢驗結果
  • 螺旋藻
  • 經濟參考報
  • 黑名單
  • 內容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