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土樓前高聳的石旗桿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10日 06: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茂名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福建塔下村:

  土樓前高聳的石旗桿

  閩西南的崇山峻嶺中,因有土樓存在,讓這片土地充滿了生活氣息。福建土樓樣式上變化多端,有的以樓體本身的獨特造型聞名於世,有的則以若干土樓的和諧錯落形成建築群的美感。位於南靖縣的塔下村則尤其與眾不同,她不僅具有讓人過目不忘的單體建築,又有鱗次櫛比的樓群景觀,更難得的是,一條恰似從天而降的溪水穿村而過,賦予了塔下村無與倫比的靈氣。

  塔下村距著名的“田螺坑”土樓群約10公里,與後者依山而建的方式不同,這裡的土樓更多的是傍水鋪開。一條溪水貫穿全村,流經20多座形態各異的土樓,有傳統的圓形、方形土樓,也有前高後低的“圍裙樓”。

  客家土樓的最大特點是其“封閉性”,一座圓形或是方形的樓,一般只在正面開一道門,樓內住戶進出均要經過此門。樓中心一般是一個公共院落,建築內部則以臥室為主,環繞圍攏、向心而建。這種建築樣式體現了當地人的家族凝聚力,同時,也展示出明確的內外有別的社會關係網,讓土樓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保守、封閉的象徵。

  但塔下村由於有了水的存在,獲得了頗為開放式的特徵。雖然溪水如銀鏈一般把村子一分為二,卻為居民提供了一個開放的公共空間,因為有水必然有橋,有橋就有了連接和溝通的場所,於是居民有了更多面對面交流的機會。

  入夜之後,家家土樓大門關閉,整個村子頓時安靜下來,只能聽見潺潺溪水和零散的狗吠。天明時分,又是清脆的溪水聲音將人喚醒。土樓大門一開,村子霎時有了人氣,婦女紛紛出門,在溪邊浣洗衣被,談笑聲此起彼伏。伴隨水中的土樓倒影,整個村莊宛如從古代穿越而來,悠閒、醇厚。

  塔下村的地標建築是張氏家廟“德遠堂”。明朝宣德年間,張氏的祖先定居塔下,奠定了延續至今的家族基業,為紀念祖先,張氏族人在明朝後期在村東修建起家廟,命名“德遠堂”。德遠堂背靠一座突起的草丘,草丘背後是風水林。家廟門前是一灣池塘,池塘外沿呈半圓形樹立著24座石旗桿,象徵著張氏一族顯赫的家族史。

  石旗桿是客家人特有的建築形式。若是族中有人取得了科舉功名,村中都會在家廟的半月池周圍豎立石質的旗桿以示慶祝。根據功名的級別高低和文武區別,旗桿的長度、底座的樣式和桿身的雕刻都有區分。如果一座家廟面前旗桿林立,就説明這一族的子弟才俊輩出,家族也彰顯榮耀。

  塔下村的石旗桿一共有24座,高度均在10米以上,一座座威風的旗桿顯示著張姓子弟的詩書傳家之風。根據《張氏族譜》記載,第一座石旗桿豎立於1772年,到解放前一共豎立了14座。自1978年以來又陸續豎立了10座。

  根據當地人介紹,石旗桿底座有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柱身中段鐫刻立桿的年代,旗桿主人的身份、輩序、姓名;頂端多有雕飾,若是旗桿主人做了文官,他的旗桿頂端便雕上“毛筆”,若是做了武官,便鐫刻坐獅。旗桿主人的故事也豐富多彩,大部分旗桿是一人一桿,但也有兩人甚至三人同立一桿的。更傳奇的是,有一家祖孫三代一共立了5座旗桿。

熱詞:

  • 旗桿
  • 塔下村
  • 高聳
  • 家廟
  • 溪水
  • 封閉性
  • 德遠堂
  • 毛筆
  • 張氏族譜
  • 田螺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