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話説南芹小腔戲 特定環境下代代傳承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09日 15:5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在尤溪、大田交界一帶流傳著古老戲種───小腔戲。

  小腔戲,早期屬於亂彈聲腔(亂彈是一種戲曲聲腔的稱謂),因主要行當角色用小嗓行腔而得名,曾流行于江西和福建的尤溪、大田、沙縣、永安等縣(市、區)及龍岩地區的一些鄉村。

  尤溪縣中西部的新陽鎮南芹村,與大田縣接壤。南芹村以前只有一條山間小路通往外界,由於地處窮鄉僻壤,文化相對貧乏,為小腔戲代代傳承留下了特定環境。據傳,清嘉慶年間,新陽鎮人氏余福清拜江西某藝人為師,在當地設館教戲。後來,余投身南陽尾村(今南芹村)的大腔戲慶隆班,並被推舉為班主師傅。自此,小腔戲就在南芹村紮下了根。

  200多年來,小腔戲幾經興衰。“文革”期間,南芹的小腔戲劇團幾乎停止演出。“文革”之後,經楊開福為主的小腔戲愛好者重新組建,南芹小腔戲劇團恢復了活動。

  村裏唯一戲臺建於上世紀70年代,是南芹小腔戲演出場所。在這裡,演員們,其實是幾位老人,有的吹拉敲打,動作流暢,樂聲悠揚;有的表演,無論是唱、白,還是動作、表情,都字正腔圓、有模有樣。

  其實,南芹小腔戲唱腔屬皮黃腔係,根據不同劇目的劇情需要,選用不同的唱腔曲調。小腔戲表演程式有“大花平天,二花平眉,挂須平鼻,小生平肩,小旦平乳,三花平肚臍”等規範要求,表演動作帶有木偶表演的痕跡,不少動作直接來源於生活。小腔戲的服裝除主要的生、旦角比較華美考究外,其他角色的穿戴很簡單,色彩以黑紅為主,有的直接把彩旗或農村主婦用的圍裙拿來做披風、裙子。不但服裝道具簡單,而且演員也偏少,過去有“16把椅”之説,即前臺演員10人,後臺樂隊6人。後來,後臺樂隊增至9人,前臺演員增至15人。

  南芹小腔戲班常演的劇目稱“十八本頭”和五十八台摺子戲。所演劇目中,武戲居多。由於該戲班成員全都姓楊,他們對表現楊家將題材的劇目情有獨鍾,如《天門陣》、《清官冊》、《乾坤配》、《取盔甲》、《四郎探母》等,代代保留,久演不輟。

  南芹小腔戲的第十一代傳人、94歲高齡的楊大光老人已于2010年去世,現在小腔戲已傳至第十二代傳人楊宗福。可是,楊宗福今年也已56歲了。據説,南芹村裏系統學過小腔戲的人不過三十來人,年齡基本在四五十歲,而主要的6個演員中年齡最大的已83歲,最小的是60歲,可謂老齡化。而相對年輕的演員,或常年外出打工,或出嫁他村,只有每年春節期間,還能湊合起2-3場演出。

  南芹小腔戲已被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尤溪縣也制定了保護計劃,但是傳承乏人,優秀演員更是人才難得。當地的老百姓真希望培養好下一代演員,有自己的草根劇團,以改善鄉村的文化生活。

熱詞:

  • 演員
  • 大腔戲
  • 文革
  • 劇目
  • 皮黃腔
  • 尤溪縣
  • 戲班
  • 樂隊
  • 亂彈
  • 取盔甲
  • 搜索更多演員 大腔戲 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