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恩師何順信教我演奏京胡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08日 16: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今晚網-今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4月24日是一代京胡聖手何順信先生仙逝一週年的日子。何順信先生生於1924年,為梨園世家,通過刻苦磨練,反復實踐,成為著名京胡演奏家、戲曲音樂教育家。他從上世紀40年代起為他的表兄、京劇藝術大師張君秋伴奏,並共同研究創作張派藝術的唱腔、音樂,對京劇張派藝術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何順信先生謙恭儒雅、平易近人,帶學生誨人不倦;幾十年來,他竭力提攜後人、培養青年,我就是受益者。1985年5月,經老市長李瑞環介紹,我如願拜在何順信先生門下,成為入室弟子。在此之後的20多年裏,我們師徒朝夕相處。尤其在天津市青年京劇團“百日集訓”期間,我隨師父每天早、中、晚三遍功,從未間斷。師父在幾十年的舞臺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但他從不墨守成規,而是根據學生的先天條件和個人特點因材施教。為彌補我演奏上的弱點和不足,他每每找來我演奏的唱段錄音反復細聽,然後自己再用琴反復試奏,對“過門”、“墊頭”、唱腔的托、墊方法胸有成竹之後,再為我做示範,我演奏、伴奏不順的段落,老人家帶著我十遍百遍地練習。

  1986年“百日集訓”初期,我年輕貪玩,上師父的課時經常遲到。老人家不直接批評我,而是在以後的幾天裏,每天坐在大門口等我,弄得我再也不好意思遲到了。

  “百日集訓”時期,領導為了方便我向師父請教,把我和師父安排住在一個房間。當我早晨醒來時,經常看不到師父。原來師父早早就起床了,怕影響我休息,讓我多睡一會兒,就一手拿琴,一手提鞋輕聲走出房間到外面去練琴。看到年逾古稀的何先生在晨曦中練琴的身影,我終於明白了師父的良苦用心,師父用自己的行動來告誡我成為一名真正藝術家的必經之路,我暗下決心,刻苦練琴!

  還記得,有一次,市青年京劇團在北京長安戲院演出《秦香蓮》,師父坐在劇場的角落裏一連看了兩天我的演奏,並用錄音機錄音後回家聽了一宿,轉天為我細緻分析每一段唱腔的伴奏,連一句“散板”都不放過,還不時做示範,這種有的放矢的指導,令我進步很快,受益匪淺。

  幾年前,我憑藉《金 斷 雷》一劇中成功的伴奏表現,獲得了迄今為止文化部惟一一次在中國京劇藝術節上頒發的“優秀京胡表演獎”。消息傳來,師父像孩童一樣興奮。

  張君秋先生藝術生活60年祝賀演出時,師父正在香港講學,不能回來,便向大會推薦我代他擔任伴奏,七場演出五次登臺,與幾乎所有的張派弟子進行了合作,受到好評。1992年,師父還推薦我為張君秋大師吊嗓長達半年之久,使我獲益匪淺,並至今引為榮幸。

  在李瑞環同志改編的5個劇目中,師父帶著我一起設計音樂聲腔,許多唱腔都是我們師徒二人各寫一份初稿,然後再到一起共同研究、揣摩與磨合,有時一段唱腔要反復八九稿。正是這種反復修改的過程,才使我獲取到了戲曲音樂創作的豐富經驗,而且在為這些劇目伴奏中又有了新的理解、認識和提高。

  2008年1月,我帶著4歲的張效智、5歲的韓瑜璐兩名天津小琴師到師父家向他彙報演奏,看到何派伴奏藝術有了“隔輩人”,師父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幾十年跟隨師父何順信先生,我從一名學拉京胡的青年學生演員,成長為國家一級演奏員。恩師何順信先生給予我的教誨,以及從他身上學到的做人做藝的道理,我是始終不敢忘懷的。

熱詞:

  • 師父
  • 京胡
  • 1986年
  • 恩師
  • 伴奏
  • 信教
  • 唱腔
  • 百日集訓
  • 秦香蓮
  • 墊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