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永川豆豉:小豆子裏的古老傳説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08日 15: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華龍網-重慶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永川豆豉的蒸煮流程。 曾凡玉 攝

  在川渝菜係中,講究“食以味為先”,豆豉當然是不可或缺的調味品,甚至可以説無豉不成席。古城永川,因豆豉釀製而聞名於世。一粒粒美味可口的豆子,雖然毫不起眼,卻“味純香,甘鹹調和”。

  2008年,國務院正式公佈,將“永川豆豉釀製技藝”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傳承了300餘年的古老技藝,至此位列“國字號”保護名錄。

  關於永川豆豉釀製技藝的來歷,還有段悠遠的傳説。相傳永川豆豉的發明者是一位姓崔的女子。崔氏原是永川一富裕人家的小姐,飽讀詩書,聰明能幹,後因家道破落,不得已跟丈夫在城東跳石河邊開起了小飯店。

  公元1644年(明朝崇禎17年)的一天,崔氏帶著幾個孩子在小飯店裏蒸黃豆。黃豆剛剛起鍋,張獻忠的部隊打此路過。聽過“張獻忠屠四川”傳言的崔氏害怕官兵搶人、搶豆,慌亂中將滿滿一筲箕黃豆倒在後院的柴草下,化粧成醜陋的老婆婆帶著孩子們逃難。

  半個月後,崔氏回到小飯店,突然聞到後院奇香撲鼻,打開後院門,搬開柴草,黃燦燦的豆子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黑糊糊生霉發酵的“毛霉豆”。崔氏傷心地哭了起來,一顆顆撿出“毛霉豆”,洗凈加鹽裝在壇子裏,以留著戰亂時勉強佐菜下飯。

  誰知第二年開春,崔氏試著將“毛霉豆”端到四方桌上,卻發現光滑油黑,清香散粒,一家人爭相食之。

  路過跳石河的外地木材商人聞香而來,品嘗後,豎起大拇指讚不絕口,追問這道鮮美可口的菜叫什麼名字。崔氏不好意思説出土得掉渣的名字,恰好門外一個鄰居小男孩的牙齒掉了,又想到木材商人説吃了“毛霉豆”唇齒留香,崔氏急中生智衝口説出了“豆齒”這個嶄新的名字。

  嘗到了美味的木材商人將“豆齒”記成了“豆豉”,一路走一路宣傳“到了永川,不吃跳石河崔氏豆豉,就等於沒進永川城”。永川豆豉由此聲名鵲起。

  市非遺保護中心副主任譚小兵介紹,到了民國35年,永昌鎮上就有鼎豐號、三榮祥及松溉鎮之吉祥號等20余家,每年産豆豉1000擔(每擔100市斤)以上。解放後,以崔婆婆後人為首的13家醬園廠成立了永川縣醬園廠,廠址就定在美麗靈秀的北山腳下。

  在製作手藝上,豆豉在原料、時間的選擇上都很講究,一般是頭年的重陽節投料生産,一直要儲藏到第二年的中秋節才能拿出來。因為只有這個合適的時節,才能孕育出香驚四野、烏亮醇香的豆豉。

  今天,當你輕輕夾起一粒黑油油的豆豉,是否也能感受到那段明末清初的傳説,和著滿桌的美味,撲面而來。 記者 何方

熱詞:

  • 豆豉
  • 永川豆豉
  • 崔氏
  • 清香散
  • 傳説
  • 毛霉豆
  • 豆子
  • 小男孩
  • 國字號
  • 張獻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