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藏羌鄉土文化民俗藝術的傳承保護與創新思考(圖)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07日 22: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和傳承已成為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的議題,我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方面也進行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探索,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法》的正式實施,標誌著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走入了依法保護的階段。

歷史淵源與生存現狀

  自“5 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以來,四川省成都市借國際非遺節的契機,引發了“災難與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討論。“5 12”大地震使地震重災區的北川受到重創,在羌民族集居地龍門山脈一帶,羌民族文化的保護、開發、利用和災後重建變得非常緊迫和重要,這其中自然包括了民俗藝術。由四川音樂學院承擔的文化部科研項目《北川羌族與平武白馬藏族民俗藝術的綜合開發利用》研究課題組及有關研究人員,先後兩次赴北川、茂縣一帶進行實地考察調研,將羌族和白馬藏族原生態的音樂、舞蹈和工藝品等多種形式和元素加以整理和有機融合,以期探索出一條民俗藝術保護的路子。

  北川羌族與平武白馬藏族有著極其豐富的傳統藝術。以白馬藏族的民歌為例,其民歌種類繁多。喝酒時唱“敬酒歌”,勞動時唱“勞動歌”,有青年男女互表愛慕之情的“情歌”,也有婚禮儀式上的“婚禮歌”,另有“歡慶歌”和“魯”,逢年過節或辦喜事必唱“魯”。白馬藏族能歌善舞,又有各具特色的舞蹈音樂,具有祭祀性和娛樂性。它們既原始和較完美地繼承了先輩的文化藝術,同時也滲透著在生産力發展中所産生的變異。同樣,羌族民間歌曲中也有情歌、山歌、風俗歌、時政歌、酒歌、勞動歌、巫師歌、耍山調等種類,更有豐富的民族樂器,如嗩吶、竹笛、羌笛、二胡、口弦等等。種類之繁多、使用之廣泛在羌族人民的生活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隨著歷史的變遷,生産力的發展,這些傳統民歌也在慢慢演變,傳統的民俗藝術面臨著幾種不同的局面──或趨於消亡;或作為“歷史文物”代表著古老的民族文化繼續存在;或作為傳統民族藝術之精髓,與現代融合,成為新的藝術。在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今天,我們當然要盡全力避免優秀傳統藝術的消亡,那麼傳承與保護便成了我們亟待面臨的問題。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開始,特別是本世紀以來,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和水電資源的開發利用,使得現今北川青片河流域羌族聚居區和平武白馬藏區的自然生態環境、民族傳統文化藝術與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搶救、保護、研究和開發利用羌族和白馬藏族的民族傳統文化便成為我們的緊迫任務。資源的開發利用,外來人員和文化的浸潤,在改善當地百姓的生活水平、質量和習慣等方面都産生了不少積極影響。但在實際開發過程中,由於一些急功近利和不科學的做法,使得本已脆弱的生態環境變得更加脆弱,當地具有民族風格的一些文化特質和文化藝術特點已走樣甚至變味。

熱詞:

  • 傳承保護
  • 民俗藝術
  • 白馬藏族
  • 羌族
  • 創新思考
  • 鄉土文化
  • 藏羌
  • 非物質文化遺産
  • 情歌
  • 文化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