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賈樟柯:導演最重要的是與作品共振(圖)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07日 19: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攝影/本報記者婁啟勇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導演論壇昨日舉行

  本報訊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2011年度表彰大會將於8日晚舉行頒獎典禮。昨日,導演論壇舉行,賈樟柯、張猛、杜家毅、徐浩峰等幾位青年導演亮相,幾位導演強調了拍電影時的“共鳴感”。賈樟柯表示,如果導演與作品之間沒有心靈上的“共振”,那麼作品一定是失敗的。

  張猛的《鋼的琴》可謂是一鳴驚人,但是影片拍攝過程,他卻是負債纍纍,在張猛看來,劇本散發出來的氣息讓他感受到了一種“非我不可”的頻率。“當時,有人想買《鋼的琴》的劇本,但是我覺得買劇本的人不一定比我拍得好,所以就自己留著。”拍《鋼的琴》時,張猛從北京銀行貸款,銀行方面覺得明星不多,不貸款,後來貸了7萬,帶著這7萬,張猛奔赴鞍鋼。在窘迫的劇組中,大家卻拍攝勁頭十足,最終拍出了這部《鋼的琴》,張猛説:“《鋼的琴》敲擊出我們與遠去時代之間的鳴響,這是它得以"震動人心"的力量。”

  相比之下,賈樟柯如今已經邁過資金的門檻,不但自己有能力拍自己喜歡的電影,還可以扶植青年導演,像監製《Hello!樹先生》,還可以建立藝術院線。但是提起自己拍攝作品時的“心動”感,他卻表示與新人導演無異。“導演最重要的是要和作品産生共鳴,有種導演一直能和自己的經歷産生共鳴,但也有很多導演是和文學作品産生共鳴,導演是一定能産生創造性的,如果沒有共鳴,拍出來的一定是個失敗的作品。”

  賈樟柯表示,自己每部作品原始的靈感都不一樣。“《小武》是來自我身邊的同齡人當時的感受,每部影片的靈感來源很具體,很少從題材的角度去入手,我自己會和生活有個共鳴。我有個習慣,看到有感覺的場面會立即拍下來,記下來。旅行遇到一些人,覺得應該出現在電影裏,我腦子裏有很多這樣的人。拍電影時,這些景、這些人就自動出現了,我覺得這是一種緣分。”

  幾位導演是否會關注如今很熱門的網絡文學,從中汲取創意?賈樟柯表示,互聯網建立起了一個電影工業和文學溝通的平臺。讓海量的文學,給電影帶來了很多機會,但是,賈樟柯覺得不要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網絡文學上,因為小説可能文學性很強,但是否具有電影性?是否能有電影語言表達?這個就需要有編劇的存在。一個好的編劇,除了要有好的文學作品外,更要有好的技術。賈樟柯説,目前為止非常想改編文學只有兩次衝動,“一次是《人類命運》,我希望能改編成電影。我一直不想放棄,哪怕是被別人拍了2次、3次,我還想拍。還有一個是《刺青時代》,劇本都寫好了,但是無奈還是擱置了。這是我最衝動的、共鳴最強烈的兩次,這其中蘊含的力量和勇氣讓我很享受。”

熱詞:

  • 賈樟柯
  • 共振
  • 鋼的琴
  • 劇本
  • 小武
  • 人類命運
  • 網絡文學
  • 拍電影
  • 電影導演
  • hello!樹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