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深圳晚報訊 (記者 趙偉君) 3月14日,片方發佈幕後特輯,揭秘3D製作過程:導演詹姆斯 卡梅隆全程參與轉制過程,與300位工程師奮戰逾60周,共花費1800萬美元,將該片升級到震撼3D版。
卡梅隆表示整個3D轉換過程,既需要技術又需要耐力,是心、眼睛和腦力的結合,並非只靠特殊軟體就可輕易做成3D電影。“我從來沒懷疑過97版《泰坦尼克號》適不適合轉換成3D,只是什麼時候做而已,今年是真實沉船事件100周年紀念,我想完美時機到了。我們12年前開始使用3D數字攝影機,拍過很多3D的東西,我要求很嚴格,如果要做3D轉換,必須要達到讓觀眾相信影片當初就是用3D直接拍攝的效果。”不過儘管如此,謙遜的老卡還是承認影片仍沒達到完美的3D效果,“它是2.99D的,不是真正的3D,不過有些3D轉制電影只做到了2.4D,所以你可見當中的差別。”
製片人喬恩 蘭道揭秘3D轉換過程,“因原版《泰坦尼克號》沒有數字母帶,所以轉制3D從修復開始,先清理掉原來2D素材的噪點,儘量讓片子像全新的。為了達到最高標準,試了好幾家公司,最後選定與Stereo D視覺效果公司合作。”而該公司也的確做到了將影片每個畫面都當成藝術品來處理,並邀請導演全程參與和技術團隊一起努力。
《泰坦尼克號》3D版本工程浩大,不論是時間還是成本,在規格上都堪比製作一部新影片。將該片看做心肝寶幣的卡梅隆親自參與了每一幀畫面的轉制過程,據他自述,有300位計算機工程師為此辛苦了逾60周,他們要畫出每一個物體和每個角色臉部的輪廓,放進正確的深度位置,並且通過非常精巧的處理讓這些效果完全融入並不留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