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開發茶山等經濟林不可過度(圖)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06日 18: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南網-福建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最近武夷山市政府作出決定:在武夷山風景區、自然保護區的10大地域禁止開墾茶園。在茶葉市場看好、茶葉價格攀高的形勢下發出這樣的限令,看似不合時宜,卻是明智的選擇。這樣做,有利於保護“世界遺産”和旅遊景觀,促進茶産業健康發展。

  好茶生長依賴好山好水,依賴小氣候等環境條件。為什麼“武夷岩茶”質量上乘?為什麼武夷“大紅袍”特別金貴?這得益於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即使是同在武夷山區域,也有“岩茶”與“洲茶”之分,兩者産地距離近在咫尺,茶味卻迥然有異,其因就在於茶葉生長環境不同。“武夷岩茶”生長期較周圍一些地方的茶種會長一些。為獲得春茶早市優勢,早年前,武夷山一位茶農從外地引進良種試種,所得茶葉外形、色澤良好,但茶味卻與岩茶不同,而且生長期也未能提前。這就説明,不僅“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而且“一方水土養一方茶”。倘若破壞了自然環境,造成水土流失,以致土壤變得貧瘠,小氣候環境惡化,茶葉品質就堪憂。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群眾收入逐步增加,茶葉市場看好。茶葉可望成為茶産區的支柱産業,成為那裏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這是令人可喜的事。但也要清醒地看到,茶葉價格的提高,會引發茶農盲目開發茶山的衝動,導致生態環境遭破壞,茶葉品質下降。

  山地種茶的突出問題是水土流失。上世紀70年代,不少地方大面積開墾茶園,種植上百畝、甚至數百畝不在話下,而且把整座山剃成光頭山;有的則違背自然規律,在大坡度的山上種茶,甚至不惜毀林種茶。建陽書坊原有一大片壯觀的古楠木林,大的樹圍幾人合抱不及,開墾大片茶園時全都毀於一旦。目前仍有不少地方沿襲傳統的種茶方法,連片開發百畝以上茶園,而且地表裸露多,容易造成徑流,且沒有科學的蓄、排水系統,導致茶園水土流失嚴重,茶葉産量質量嚴重下降。吸取以往教訓,就要按自然規律辦事,實施集約化經營。特別要注重開墾小片茶園,並做到“山頂戴帽,山腰結帶,山腳穿鞋”,實現全園綠色覆蓋,建設生態茶園。同時,大力推行科學種茶,培植優良品種,打造馳名品牌,發展精緻茶葉,以高産優質取勝,提高茶産業經濟效益。

  近年來,閩北茶園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但粗放型經營現象仍然普遍。有的盲目擴大種植面積,以致茶、果、竹等經濟林面積大大超過山地總面積的應有比例。而適宜種茶、種果的山大多是低海拔的近山好山,這也是常綠闊葉林、混交林的生長地。顯然,經濟林比例高了,就會擠佔常綠闊葉林、混交林的地盤,而經濟林、針葉林蓄水防澇抗旱功能卻大不如闊葉林、混交林。近年來閩北災害頻發,這與山地過度開發而導致水土流失不無關係。

  如此看來,頒布開發茶園的禁令,就不應只限于武夷山旅遊區、“世遺地”,而應擴大到可能造成生態失衡的全省各地更大範圍。當然,這要以科學為依據。如此而為,才能把發展經濟林控制在自然環境可承受的範圍內,才能為發展茶葉提供堅實的生態基礎,才能讓建設生態省的目標落到實處。

熱詞:

  • 經濟林
  • 種茶
  • 武夷岩茶
  • 茶山
  • 過度開發
  • 岩茶
  • 混交林
  • 大紅袍
  • 世界遺産
  • 常綠闊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