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斷魂”係揪心農業歉收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06日 15:3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漢網-長江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本報訊(記者朱建華)“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節剛過,武漢高校一位民俗專家對杜牧這首膾炙人口的《清明》的新解引人關注。這位專家認為,這首詩不僅有對逝去親人的思念,更重要的是對“雨紛紛”背後農業歉收的揪心。

  昨日,記者獲悉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林繼富在其《走出清明節解釋的兩個誤區》論文中,從民俗學角度對杜牧《清明》一詩進行了全新解讀。林繼富是民俗學博士,擔任中國民俗學會理事兼中國民俗學會副秘書長。

  清明雨水對於農民來説是一場喜雨,但為何“路上行人”還要“斷魂”呢?林繼富對《清明》一詩創作的時間和地點進行了解讀:據考證,杜牧公元844年就任安徽池州刺史。兩年多時間裏,他經常深入鄉間走訪調查,並常以飲酒賞景之性情,抒懷人間歡悅滄桑。《清明》一詩即創作于他任職安徽池州這段時間。

  林繼富通過對安徽、江西、廣東、四川等地方誌的史料分析認為,“清明日”天氣晴朗,説明當年農業能夠豐收,農民生活有保障。如果“清明日”陰雨綿綿,意味著當年將是災年,農民無法進行正常生活。

  林繼富從地方知識和文化基因的維度解讀杜牧《清明》,得出的結論是:細雨紛紛的“清明日”強化了行人“斷魂”的此情此境,激起了對年歲歉收的無限揪心。他認為,既往對清明節的研究誤區應該引起注意:討論清明節,清明節氣不能置之不顧;清明節是地方民眾的生活,而先前常常放在文人的詩歌或文獻之中,對其作為地方知識的性質重視不夠,這就有些偏離方向。

  林繼富的這篇論文已在《中央民族大學學報》上刊發。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的統計顯示,截至昨日,林繼富的這篇學術論文網上下載超過200次,下載次數遠高於其他同類研究清明節的論文。

熱詞:

  • 清明
  • 斷魂
  • 農業
  • 詩創作
  • 杜牧
  • 清明日
  •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
  • 走出清明節解釋的兩個誤區
  • 民俗學會
  • 安徽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