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國企改革≠國企上市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05日 15:3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 關注“博鰲亞洲論壇”

  企業能否上市、是否上市應該由市場來決定。在國有企業“贏利能力”節節攀升的今天,國企改革的方向應該是如何讓國企為社會、為民眾創造更大的福利,而不是處處與民企搶資源。

  在博鰲亞洲論壇上,國企改革再次成為焦點。世界銀行行長佐立克認為,國企市場化有助於國企和民企提升競爭力。有了市場的作用,國有或者其他企業都可以從激烈的競爭中獲益。而國資委副主任邵寧的觀點是,國有大企業改革方向是通過資本市場使之成為上市公司。

  邵寧觀點的論據在於,國有企業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厘清政府和國有企業之間財務上的關係。如果國有企業成為一個上市公司,那麼企業就是獨立的市場競爭主體,因此企業成敗完全依賴經營者和普通員工的共同努力。言外之意,國有企業上市之後就可以解決國企預算軟約束問題。預算軟約束事實上是制約全球許多轉型國家國企提升自身競爭力的重大障礙。有意思的是,學者們之前的藥方沒有提出上市化這一解決方案,而國資監管層的提法似乎是對解決預算軟約束的重大貢獻。

  國企上市論有這麼大的好處嗎?當人們冷靜下來,就會發現這種論斷有內在的邏輯缺陷。許多人認為,我國股市的發展與國有企業的發展息息相關。當年國內股市創立的初衷之一就是解決國有企業的融資問題。在十餘年前,國企通過資本市場融資解困是有一定的正當性,也有社會基礎。當年整個社會的轉型其實依賴於國有企業能否在最小的代價之下轉向市場競爭主體。在計劃經濟年代,國有企業承擔了部分國家職能,社會服務的供給由政府轉向企業。因此,政府有義務為國有企業轉型提供幫助。此後國家和社會為國有企業承擔了職工下崗、銀行壞賬等重大社會後果。

  不過,國有企業和社會的關係已不再如從前。大型國有企業比如中國移動、中石油等已經成長成為贏利巨頭。政府和民眾都沒有義務為國企的解困和融資問題承擔責任。在這種背景下,企業能否上市、是否上市應該由市場來決定。在我國上市程序仍然是行政主導的情況下,公平問題相當突出。民企和國企應該在上市方面獲得同等地位。甚至像各國保護新興民企一樣,政府應該給民企優先待遇。而國資委認為國企“改革方向就是上市”無疑在宣示國企的厚遇。這在道義上和法律上都難以令人接受。

  再來看一下國企上市之後的表現。許多學者研究表明,國企上市後仍然無法擺脫原有的低效、冗員、管理層自肥等問題。2011年,一項國企調研報告顯示,國企上市並沒有顯著改善其績效和治理狀況。相關的分析表明,國有企業利用與政府的關係獲得大量的稅收優惠。與之同時,許多大型國企還獲得鉅額財政補貼,這些企業就包括每年贏利狀況都相當驚人的“兩桶油”等。因此,我們要問,國有企業上市之後是否切斷政府和國有企業的財務關係?

  國企改革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核心問題之一。在國有企業“贏利能力”節節攀升的今天,國企的改革方向應該是如何讓國企為社會、為民眾創造更大的福利,而不是處處與民企搶資源。(吳木鑾香港 學者)

熱詞:

  • 國企改革
  • 改革方向
  • 贏利能力
  • 預算軟約束
  • 我國股市
  • 國資委
  • 上市公司
  • 邏輯缺陷
  • 國有企業改革
  • 企業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