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南京大屠殺史研究從史料蒐集走向觀點發表階段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05日 05: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新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南京大屠殺30萬同胞遇難75週年,與會專家默哀朱曉穎攝

  中新網南京4月4日電(記者 朱曉穎)4日是清明節。上午,在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南京十余位史學家聚集在此,哀悼南京大屠殺30萬同胞遇難75週年。南京大學教授張生認為,從上世紀60年代至今,南京大屠殺史研究已從史料蒐集走向觀點集中發表。同日,他主編的《南京大屠殺史研究》在寧首發。

  中國大陸的南京大屠殺史學研究啟動較晚,上世紀60年代在南京大學起步,80年代從建設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起初步展開,2000年以後形成規模。截至去年,耗時10年、分3批出版、長達78卷共4000萬字的《南京大屠殺史料集》在南京出版齊全,成為南京大屠殺史學資料蒐集的一個重要節點。

  江蘇省社科院研究員王衛星表示,十年、二十年以前,南京大屠殺歷史研究還處在表層研究狀態,為反擊右翼證明、證明、再證明,但歷史僅僅證明是不夠的,需要深入研究。

  張生表示,在他的新書中,提出了系列自身觀點。例如,日本把戰爭暴行作為一個戰略使用,目的是摧毀中國人的抵抗意志,讓中國人結束抵抗,趕緊投降,但是從結果上看是適得其反;大屠殺期間,當時在南京有20多個西方人,這些人在南京影響非常大,對當時的日軍實際上形成了一種監督作用,中國老百姓對西方人依賴性很重;過去日本右翼經常説,殺掉俘虜是在日本人自己都吃不飽情況下的無奈之舉,實際上當時南京是不缺糧的,糧食只是被日軍人為地控制起來,不賣給平民;後期日本右翼的觀點,多來自於東京審判中的被告和其辯護方的觀點等等。

  同時,張生還從一些新的角度審視南京大屠殺事件:大屠殺對南京水資源、空氣質量、植被等自然環境以及社會生活環境造成的破壞。

  張生説:“南京大屠殺對南京空氣、水、自然植被、社區人居等環境破壞得非常嚴重。拿水來舉例,當時南京自來水不普及,老百姓主要靠喝水塘、井裏的水,日本人殺了很多人以後,這些地方統統被污染掉了,所以老百姓只能喝泡著屍體的池塘的水,非常不衛生。如果不是當時在南京的西方人採取了一些防疫措施,完全可能爆發大規模的疫情。再比如説人居環境,過去南京規劃得非常好,有一個‘首都計劃’,但是日本人來了以後,基本上把這些現代化建築基本上都燒掉了,商業建築也燒掉了,所以老百姓必須重新建,在那樣困苦的環境下也不能建什麼像樣的房子……”

  記者了解到,繼《南京大屠殺史研究》作為專題研究出版後,今年下半年,100多萬字的《南京大屠殺全史》也將出版,這是繼《南京大屠殺史料集》史料集原始證據後、代表南京史學家觀點的系列書籍。(完)

熱詞:

  • 南京大屠殺史研究
  • 南京大屠殺史料集
  • 日本右翼
  • 南京大屠殺全史
  • 張生
  • 自然植被
  • 商業建築
  • 空氣質量
  • 被告
  • 南京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