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中國內地公祭風漸盛 “文化遺存”爭奪白熱化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05日 04:4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新社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新社西安4月4日電(冽瑋 張一辰) 巍巍橋山,泱泱沮水,壬辰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4日在陜西黃陵橋山軒轅殿前廣場舉行。祭祀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素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與“禮之五經,莫重於祭”之説。隨著時代的發展,公祭已成為“全國性”的活動而不再為某一地區專屬。

  據統計,全球華人有規模的“重返黃帝陵”尋根祭祖始於上世紀90年代,十幾年來,前來拜祭黃帝陵的港澳臺同胞與海外華人華僑已逾百萬人次,龐大數字所體現出的民族認同感、凝聚力與向心力,也使“公祭風”在中國內地日盛。有學者指出,這實質上是一種血脈的回歸。回歸的民族符號註定將在人們的尊祖敬宗、慎終追遠和繼志述事的情愫中得到弘揚。

  台灣中華兩岸文經觀光協會創會理事長許文彬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透露,今年是他第四十五次來大陸,也是第五次率團前來陜西拜祭黃帝陵。中國人作為黃帝的子孫,早已不僅僅是血統上的觀念,而是一個文化歸屬的概念,是中華民族各個互相認同的表現。

  他説,大家都是認同中華傳統文化的炎黃子孫,在清明節向黃帝陵致敬,表達華夏兒女慎終追遠的虔誠心意。

  近年來,中國內地對於“祖先”資源的“爭奪”幾近白熱化,河南焦作與湖南炎陵“瓜分”炎帝;湖北竹山、河北涉縣、甘肅天水和山西長治等地均以女媧為尊;黃帝作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在這場“祖先爭奪戰”中亦無法獨善其身。除陜西黃帝陵公祭大典之外,河南新鄭作為軒轅黃帝出生、創業、建都的地方,舉行拜祖大典。目前兩者都升格為“國祭”,亦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據不完全統計,2003年以來,已有數十個地方政府直接介入了類似的“公祭”活動,且資金投入日趨龐大。

  據了解, 地處秦巴山區的竹山縣斥資1500萬人民幣公祭女媧;紹興公祭大禹投入2億多元;安徽六安公祭皋陶,欲斥資20億元打造古城;河南炎黃巨塑耗資1.8億元……,由此可見,在滿足海內外華人的“尋根”需求的同時,多種元素已悄然滲入公祭之中。

  公祭大典遍地開花,在讓人眼花繚亂的同時卻也造成了“公祭疲勞”,公祭炎帝、公祭舜帝、公祭老子、公祭李白、公祭諸葛亮等各類公祭不一而足,縱觀中國歷史,從未有一個時代如當下這般“熱衷”祭祀。

  西安市非遺保護中心副主任王智表示,目前中國的社會正處於轉型時期,祭掃黃帝陵,已成為中華民族精神世界的莊嚴典禮及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延續,祭祀先祖是傳承中華文化的一種重要方式,但文化‘空殼化’的弊病,在有些地方形式主義下的公祭中屢見不鮮。

  陜西民俗學會副會長孔正一認為,“公祭熱”是本土文化復興的顯現,其內涵是源自對共有祖先的認同。同時,也為中華民族的復興提供精神動力,而“祭拜地”不一致所造成的疑惑不但削弱炎黃子孫凝聚力也違背了公祭的初衷。(完)

熱詞:

  • 公祭
  • 文化遺存
  • 拜祖大典
  • 公祭大典
  • 祖先
  • 中國傳統文化
  • 尋根
  • 全國性
  • 祭祀
  • 軒轅黃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