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嶺南寫真:百年不倒石楣桿 彰顯客家人文精神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04日 06:1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新社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耕讀傳家、崇文重教”是客家人傳承千年的優良傳統。從古至今,粵東客家地區梅州都有許多崇文重教的標誌,歷史久遠的有宅第、牌坊、石楣桿等。其中石楣桿是古時客家地區崇文重教特有的象徵。

  如今,在梅州不少地區仍可見屹立數百年不倒的石楣桿。在一些古村落的宗祠或老祖屋門前,一根或數根並排而立,雕龍畫鳳,精美而莊重,高約十多米,格外引人注目。“石楣桿是以前客家人為銘記家族中考取了功名的人而立。”梅縣博物館館長朱迪光説,十年寒窗苦,一朝功成名就,客家人就在祖屋或祠堂前豎立石楣桿,以光門楣,激勵來者。

  石楣桿是一種堅立的圓錐狀石柱,一般有三至四節,第一節為一支石筆,第二節柱體一般雕刻有“雙龍盤柱”、“魚躍龍門”等吉祥圖案,第三、第四節則用兩塊石頭固定,石上刻有“某人,某年,某科,中試第幾名進士(或加官銜)”等銘文。“如果功名越大,柱子則越高,花飾也越多越精緻。”朱迪光説。

  在梅州市大埔縣茶陽村採訪,記者看到,孫中山的好友、中山大學首任校長鄒魯先生的故居“敬愛堂”門前高高豎立著5根飽經滄桑的石楣桿。“這幾根石楣桿立於明清時期,至今已有300多年曆史了。這也表明鄒魯家族至少有5人考取過功名。”朱迪光説。

  據了解,梅州歷來文風鼎盛。南宋時塾學遍佈,明清時科甲鼎盛。清中葉以來,涌現出丁日昌、丘逢甲、黃遵憲、葉劍英、謝晉元等傑出歷史人物。辛亥革命以來,出了25名中國兩院院士、227名大學校長、474名將軍。

  百年前,在梅州各地的圍龍屋或祠堂前,隨處可見高聳的石楣桿,如同客家人南遷的標桿,挺拔的腰桿脊梁,彰顯著客家的人文精神。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客家地區立石楣桿銘記功名激勵後輩的做法雖已消失,但客家人崇文重教的精神依然在延續。

  梅州市近年新建的院士廣場中央便矗立著三根石楣桿。這三根石楣桿高近15米,分三節,桿身圓形,桿尾漸收,下節直徑約60厘米。東面楣桿的第一節雕刻了素潔的朵朵蓮花,周圍祥雲繚繞,盤旋而上,蘊含著客家讀書人所推崇、所追求的高潔品行和精神境界;西南面石楣桿的中段自下而上浮雕盤柱蛟龍,洋溢著世代客家人不甘沉淪、不屈不撓、奮鬥不息的精神;西北面石楣桿的中段浮雕魚躍龍門,鯉魚在浪花飛濺的激流中翻騰跳躍,象徵著客家人從古至今的激流勇進和人才輩出。

  這三根石楣桿不再代表個人或家族的榮譽,而具有更普遍的意義,那就是客家人崇文重教的精神。(完)

熱詞:

  • 石楣
  • 粵東客家
  • 客家人
  • 客家地區
  • 精神境界
  • 寫真
  • 崇文重教
  • 人文精神
  • 功名
  • 朱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