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菜園可能變成墓園 悉尼三代中國菜農夢碎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03日 11:0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新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新網4月1日電 據《澳洲日報》報道,陽光暖人的午後,哈格登(Gordon Ha)在自己位於悉尼的商品菜園辛勤地工作著,綠油油的薄荷已經沒過膝蓋,但無處不在的清蔥味更是霸道地宣誓自己的存在。哈格登菜園的特別之處不在於他種了什麼,而在於菜園的地理位置和歷史。作為近城區為數不多剩下的幾個由中國菜農經營的商品菜園,哈格登的園子見證了當地食品生産業的日漸消亡。

  哈格登一家已經在這個菜園裏工作了80多年,“當我的父親第一次來這裡和他的叔叔一起開墾園子的時候,他們種了很多歐洲蔬菜--芹菜、卷心萵苣、大黃、蕪青。現在我們更多的是種中國菜,有小白菜、菜膽、空心菜、芥藍等。我們也種像香芹菜、薄荷、香菜、火箭菜、小茴香等草本配料。”

  哈格登專門負責種菜,而弟弟哈泰勒(Terry Ha)則負責賣菜,一家人在Flemington菜場經營著一個攤位,為當地飯店和菜販提供貨源。作為中國菜農協會主席,哈泰勒預計悉尼盆地一共有300多家中國種植戶。但只有10家左右留在傳統的近城地區如Botany、Matraville、La Perouse、Banksia、Kogarah和Rockdale。這些地方土壤鬆軟,易於耕作,是商品菜園的理想之選。

  悉尼城的崛起仰賴於周邊的商品菜園,最早的農場在1830年開始耕作,中國菜農的“加盟”最早可追溯至1860年,中國人的涌入主要是受到1850年淘金熱的影響。他們擁有密集耕作的技術而且工作非常勤懇,因此迅速壟斷了新鮮蔬菜市場。據悉尼城市發展史學家Lisa Murray的記錄,到1880年,Alexandria已經發展成為了悉尼的蔬菜種植園區,而當中一半以上的商品菜園就是由中國人耕種的。到20世紀初,商品農場幾乎成了中國人的代名詞。以至於種子商Anderson和他的公司在1910年不得不在澳華先驅報上刊登中文廣告並聘用專門的翻譯來應對來自中國菜農的需求。

  然而,隨著城市住房需求的興起,土地日益金貴,中國商品菜園日漸減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意大利和其它歐洲國家移民涌入商品菜園市場,導致中國菜農銳減。今天,在悉尼東南區,只有為數不多的菜農有中國背景,100多年過去了,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依然沒有改變耕作習慣,用的是最基本的工具,每一鋤都要自己親自去挖。然而,他們周邊的世界卻在飛速地發展著。

  鋻於它們對新州及悉尼華人社區的重要歷史、農業和文化意義,東城區的中國商品菜園被註冊為新州遺産。當地被列為歷史遺産的三家最大中國商品菜園分別分佈在Occupation Road和Kyeemagh。不過哈氏兄弟的未來現在卻有些不保了,他們的菜園很可能將變成墓園。哈格登表示:“又有菜農退休了,再沒有人想接管這些菜園,因為他們很可能會變成墓園。因為一旦開始耕作,您得投入所有的收入,但若未來沒有保障,這些錢相當於就打水漂了。我家裏還有孩子在上學,所以我只能繼續耕作,等看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但是,我內心也很沒安全感。”

熱詞:

  • 菜園
  • 悉尼盆地
  • Flemington
  • 墓園
  • 中國菜
  • 耕作
  • 加盟
  • 澳洲日報
  • 香芹菜
  • 香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