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新型祭掃殯葬方式彰顯文明新風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03日 05: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方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近年來,上海市民祭掃方式正在發生轉變。從傳統的家祭為主,到出現愛心公祭;從慣常的墓園祭掃,到新興的網絡祭奠;從過去的燒香磕頭放鞭炮,到如今講一段故事、奏一曲雅樂……人們的清明祭掃方式在不少環節悄然變化。(3月31日《解放日報》)

  無論是祭掃方式的演化,還是殯葬方式的變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然而驀然回首,我們卻能看到其潛移默化的進步軌跡,是那麼清晰且不可阻擋。在觀念的演變中,一些陳舊的陋習正在慢慢淡出,漸次消弭,代之以生氣蓬勃的文明之風。一捧鮮花寄託的追思,時空郵局、千紙鶴、小風車攜載的緬懷,一瓣心香,深情凝視,心靈的對話遠比那些燃燒的“紙錢”溫暖得多。更有壁葬、樹葬、花壇葬、骨灰撒海等殯葬方式的改革,也逐漸深入人心,獲得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同。

  清明祭掃,緬懷先人,慎終追遠,飲水思源,其間沉澱著濃厚的民族文化。但祭掃未必一定要焚燒香燭紙錢,更不是購買大量昂貴不實的祭祀用品,在形式上攀比炫富。樹立現代文明的祭掃觀念,積極倡導用植樹、送花等有益於保護生態環境的文明方式祭奠,把祭奠先人的傳統習俗和善良願望用更加環保、自然的方式進行表達,追思祖輩,才是親情最好的載體。至於殯葬方式的變革,更是時勢所必然。我國人多地少,十三億人的吃飯問題是天大的事,死人不能與活力爭地,墓地的供給終久有限。以上海為例,可用作墓地的土地僅剩1000畝左右。顯而易見,倡導骨灰處理多樣化,推行不保留骨灰的殯葬方式,保護土地資源,是大勢所趨。由此也可見,傳統的墓葬,遲早會遭遇“紅燈”,因此今天就倡行變革,正是順應潮流。

  筆墨當隨時代,風俗亦然如此。傳統風俗之所以從古至今,生生不息,就因為在綿延中不斷革故鼎新。年年歲歲節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老祖宗説的是“子乎者也”,我們講的是“普通話”;老祖宗穿的是長袍大褂,我們穿的是西裝革屐;老祖宗撥拉的是算盤,我們敲擊的是鍵盤……“人不同”如斯,風俗又豈能墨守舊規,陳陳相因?倒是如果一成不變,一舉一動都照著“祖宗規矩”行事,那才是異化成了新舞臺上的舊道具。

  還須一説的是,移風易俗不僅要有民眾的自覺,而且也需要外部力量的推動。這些年無論是祭掃方式的演化,還是殯葬方式的變革,逐漸深入人心,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有形之手”採取了一系列鼓勵革故鼎新的政策措施,輿論也是為移風易俗鼓呼吶喊。既有自覺要求,又有外力推動,兩個積極性形成合力,相信祭掃方式、殯葬方式的變革必會蔚然成風。

熱詞:

  • 殯葬
  • 解放日報
  • 紅燈
  • 方式
  • 雅樂
  • 墓葬
  • 鍵盤
  • 炫富
  • 祭祀
  • 香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