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清明探訪福州135座英勇殺倭的戍臺清軍將士墳塋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02日 23: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新社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福州馬尾的閩安古鎮存有一處清代戍臺將士墓群,百餘年前135名戍守台灣的清軍將士遺骸便葬於此,見證百年前閩人入臺殺倭之英勇與壯烈。

  31日,中新社記者專門走訪這135座戍臺將士墳塋,再探歷史風雨中墓群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自漢唐以來閩安就為大陸拱衛台灣的軍事要地,是福建涉臺文物保存最為豐富、最為集中的古村落。“戍臺文化活化石”,“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等頭銜,令閩安名聲在外,戍守台灣將士墓群百年蒼桑中完好保存,在大陸涉臺清代墓群中單體數量首屈一指。

  記者在現場看到,墓群四圍用石砌造,裏面整齊排列的小墓碑尤為顯眼,橫12行,直12行,人各一碑共135座,大多數石碑面刻有死者姓名及籍貫。墓碑方陣前,一塊稍大的石碑上書“義冢”,碑上並且注有“同治歲次甲戍冬十月吉旦立”字樣。

  66歲的楊成和老人,是閩安古鎮文物保護工作組組長,多年來一直在研究著閩安戍臺文化,洞悉墓群的歷史光影。這一日他專程來到墓前,為記者講述這一大陸重要涉臺文物的往事。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閩安鎮水師協左、右營駐軍開始輪戍台灣。楊成和説,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軍3500人乘11艘艦船入侵台灣,清船政大臣沈葆楨率閩安鎮左右營將士乘福建船政所造之船赴臺驅日。“那一年,共有135名將士為國捐軀,遺骸用陶罐運回閩安安葬”。

  135名將士能魂歸大陸,且每個人都單獨立碑,打破了當時將士死亡就地安葬或合葬的慣例。楊成和評價説,這是沈葆楨做的十分有人情味的一件事。

  葬於此的將士按碑文提示有閩邑53人、福清29人、長樂13人、同安15人、惠安3人、興化2人、南安2人、閩清1人、安溪1人、連江1人、無地址7人、無名氏8人。

  楊成和與墓群的發現頗有關聯。1990年以前,憑藉小山之險,墓群在雜草之中藏匿與世隔絕,漸漸湮沒於時光之中,僅餘下一個傳説在山下的閩安村中傳揚。1990年,楊成和與幾位文史愛好者以柴刀為工具,硬是在荒草叢中開道找到了墓群。2009年,墓群成為“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談及福州戍守台灣將士墓群始現真容後的景象,楊成和説,很長的一段時間,周邊交通不便,荊棘叢生連山羊都上不來,上山的人要靠繩子套住山上的樹拉著繩子上山。“小木橋及沿山石路,2009年才建成”。

  當天,人們在每座墓碑上都放上一朵白色紙花。楊成和遺憾地説,百年的時光後,這裡幾乎成了無主墓群,“這些義士姓名籍貫公佈了很久,都沒有後人來相認”。135人中,楊成和通過族譜僅找到了其中一位的族人。

  這些年,楊成和一直在為閩安古鎮的歷史人文重修與重振在奔走。他認為:戍守台灣將士墓群特殊價值在於民族精神與愛國精神的展現,“也為研究清朝台灣防衛和近代船政文化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戍臺將士墓群仍寄身於虎頭山一角,大多的時間裏,雜草漫過墓碑,後又被除去。福州市“十二五”期間擬安排兩千萬元資金,修復戍臺將士墓群等涉臺文物,楊成和十分地高興地透露:墓群將有廣場,有陵園,有大型紀念碑了。(完)

熱詞:

  • 將士
  • 清軍
  • 墳塋
  • 涉臺
  • 古鎮
  • 1990年
  • 2009年
  • 沈葆楨
  • 清代
  • 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