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新《推銷員之死》追求意識流 遺憾戲曲元素錯位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02日 18: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國際在線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誕生於1949年的《推銷員之死》,曾經在1983年為中國觀眾打開了未知的美國社會的一扇窗,而30年後的今天,當這出經典以全新視角再登首都劇場時,劇中的種種扭曲與夢境的破碎就真真正正發生在我們身邊。30年,人藝換了一代人,而中國則仿佛經歷了一個世紀的兩極,美國夢碎,而中國夢將走向何方,這也是這齣戲30年後留給觀眾的全新命題。

《推銷員之死》劇照

  導演刻意追求的意識流和心理現實主義,讓全劇呈現出一種獨特的悲劇和思考氣質。高聳的斜面水泥墻和空闊的舞臺凸顯了演員與影子的簡潔,更寓意著在環境面前人的渺小。丁志誠飾演的推銷員既有精心的形體設計,又不失臺詞的流暢自然,創造了不同於國話的外國戲的一種全新演繹方式,既是丁志誠式的,又是人藝式的,甚至是有些京味兒的。但盧芳、荊浩、苗弛等人的表演顯然與丁志誠不在一個節奏和層面上,有的太深沉,有的太壓抑,有的又太隨意。

  雖然今天的觀眾有幸目睹當年英若誠、朱琳、朱旭聯袂經典版本的人很少,而導演李六乙也表示希望用真誠而不是技巧去打動觀眾,但看過新版《推銷員之死》的人還是表達了對導演手法的不解。李六乙從來不甘於常態和平庸是可以想見的,但開場後演員自擺桌椅,中場前工作人員上臺換景,都顯得有些淩亂,且讓人感覺噱頭有些小氣。

  雖然早在30年前,劇作者阿瑟 密勒在中國排演該劇時,就提出如果模倣美國人只能是二流的美國戲,從當年演出的劇照也隨處可見中國元素,如那時滿街都是藍運動服。雖然用戲曲元素詮釋中國氣質不失為一種手段,但恐怕不是所有外國作品都適宜。在新《推銷員之死》中,演員間交流不多的獨白式、宣敘式臺詞不僅弱化了家庭間的溫情,更讓觀眾有種沒有看到酣暢對手戲的遺憾。而虛擬的舞臺以及撿場方式,也讓人不免對戲曲元素的斷章取義有些不滿和遺憾。

熱詞:

  • 推銷員之死
  • 戲曲
  • 意識流
  • 心理現實主義
  • 1983年
  • 元素
  • 演員
  • 導演
  • 中場
  • 臺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