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好吃就吃 好看就看 體育消費不必以“洋”劃線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02日 07: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華奧星空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汪大昭

  將體育納入大文化範疇,或如學者所言,體育本來就是人類一種文化行為,總之,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將體育消費納入文化消費之列,也該算是順理成章。

  物質消費講究使用價值與價格相符,消費者在做出選擇的時候,注意力不會有意識地考慮其創造過程中的價值,特別是成本中含有的勞動是簡單還是複雜。可是,文化消費則不然,帶給人們的滿足感多是精神享受和身心愉悅,這就不能不考慮到産品來自何方。

  體育消費主要有競技比賽觀賞和健身設施裝備兩大類,品牌往往成為首選要素。這些年去球場觀賽,常遇熟人做不解狀:“這比賽你也親自來看看呀?”其意可解為檔次偏低,並非名牌賽事,不值一看。筆者供職的媒體就有一些編輯們選稿,偏愛于NBA(美國職業籃球賽)消息,而不大做CBA(中國職業籃球賽)報道,理由當然是前者受關注程度高於後者。至於報道中超不如多登歐洲足球五大聯賽,連理由都不需要,“中國足球?誰看呀!”

  某日,一位年輕同事在辦公室展示自己剛從市場買來的球衣,400多元人民幣,“不貴啊!”他喜歡踢球,花這個錢是舍得的,更重要的是一件新款的阿迪達斯,貴賤已經不那麼在乎,換成一件國産品牌的球衣,就是白送他,也不會這麼興奮。

  能不能就此得出結論,將中國人的體育消費傾向定為“崇洋”?其實大可不必,因為這“崇洋”兩字後面還有更可怕的兩個字──媚外!四字相連,有扣帽子之嫌,過來人都知道,這樣的“帽子”不是經濟標簽,也不是文化概念,而是政治界定。

  不過,商家沒這麼多講究,他們關心的是怎樣能賺錢,更具體説就是消費者具有怎樣的心理需求,這比提供商品的使用價值更有吸引力。運動衣要洋牌子,洋人創下的牌子成本太高,洋字碼拼成的牌子就好使。其實,這裡面已經有了不可回避的文化,中國人不喜歡在衣服上有方塊字,更願意印幾個畫圈圈的外國字。

  職業聯賽戰績欠佳,或是技術和戰術缺乏觀賞性,球隊往往羨慕對方的外援給力。比抬高洋玩意兒更糟糕的是貶低自家的東西,中國文化當中的向心力不知從何時開始動搖,開個鋪面做生意要翻改洋名號,連給孩子起名字也要叫娜娜,不願意叫妞妞,就像老舍先生在話劇《茶館》裏所寫,“特別有洋味兒”。

  喜歡原樣搬用外來的東西,不一定都是壞事,也不排除要體現文化貼近性。西方人崇拜中國武術,不去發明一個專有名詞,直接拼成“Wushu”。後來以為稱為”Gongfu”能更進一步,這就是沒文化了,因為中國人從來不把體育運動中的武術與功夫混為一談,二者雖有一定關聯,畢竟是兩回事。老外自作聰明,那音譯名稱當中,多多少少已夾帶了對外來文化的盲目崇拜。

  還説回到消費,外籍教練導演出的比賽是不是好看,見仁見智,中國足球隊土帥換洋帥,就招來了更多質疑和一些鐵桿球迷的遠離。商標上添個鉤鉤或圈圈,換個字母,這類“小兒科”級別的手法早被不屑,但提醒消費者要去偽存真,只能為地道的洋貨開拓市場,卻不能使質量不高的本土産品銷路增加。好吃就吃,好看就看,這是最自然和本能的選擇。體育本來是人類文明的共有財富,共享就是了。

熱詞:

  • 體育消費
  • 外籍教練
  • 職業聯賽
  • 比賽
  • wushu
  • 帽子
  • 小兒科
  • 崇洋
  • 茶館
  • 劃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