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基金“規模至上”應休矣(圖)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02日 00:3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證券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水煮基金

  本報記者 李良

  大幹快上,規模優先的指導方針,曾助力基金業資産管理規模短短數年便一路衝刺至三萬億元的巔峰,基金公司也在管理費收入上賺得盆滿缽滿。儘管近年來A股賺錢效應缺失,基金業過度疾奔帶來的諸多隱憂漸漸暴露,但慣性使然,“規模至上”的思維依然深深烙印在基金公司股東和高管的腦海裏。正因如此,雖然心中明了新基金髮行容易陷入虧損泥沼,但許多基金公司卻依然不惜鋪張,不忌惡性競爭的後果,扎堆將新基金髮行潮推高一浪又一浪。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基金業“規模至上”觀念如此深刻,但令基金業頗為喪氣的是,儘管各家基金公司營銷花樣百齣,絞盡腦汁拓展客戶,但自2008年以來,基金業的資産管理規模竟是不升反降。基金産品數量近年來確實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但單只産品規模和盈利貢獻卻不斷下滑,而基金業所支付的人力成本和維護成本卻與日俱增,基金業利潤被漸漸攤薄。這種尷尬境地,讓不少基金業內人士開始反思:隨著基金業資産管理規模擴張的邊際成本不斷增加,“規模至上”發展路徑是否已走到盡頭?

  事實上,已有基金公司高管指出,倘若不是監管層一直以來狠抓制度建設,嚴格執行信息披露制度和託管制度,有效控制行業風險,過去幾年基金業粗放式擴張和行業內急功近利的浮躁氛圍,就有可能將基金業拖入銀行業、券商業曾經歷過的大擴張后風險驟爆困境。可以預見的是,基金業高度市場化,一旦其陷入了風險集中爆發的困境,所遭受的損失也將比銀行業和券商業大得多。從這個角度講,此時基金業對“規模至上”發展路徑進行反思十分必要。

  雖然越來越多的業內人士意識到“規模至上”的弊病,但短期內扭轉基金業“規模至上”的觀念卻不是件易事。其中最核心的原因,是基金公司的收入依然與規模緊密相連,作為一個以盈利為經營目標的企業法人,基金公司將工作重點放在大力擴充規模上,也是常人之舉。但基金業不得不直面的現實是,曾百試不爽的營銷手段正逐漸失靈,並且帶來的負面因素更是直接增加行業費用以及降低行業在營銷領域的話語權。因此,有基金業人士認為,追求規模的思路並沒有錯,但需要調整對規模增長的要求,以及改變規模增長方式“一條腿”走路的困境,從多個渠道尋求增量的拓展,儘量避免在存量領域的惡性競爭。

  調整對規模增長的要求,其實已是各家基金公司的普遍共識,這一點,在中小基金公司中表現的尤為明顯。東方基金公司總經理單宇就在日前舉辦的第九屆中國基金業“金牛獎”中表示,要以平常心來面對市場的變化,不能患得患失,要堅信市場長期向好的大勢。而在規模增長方式上,儘管營銷的重要性仍難以替代,但重視業績、提升服務等各種手段的分量近年來卻不斷增加,這顯然會有助於基金業對“規模”二字的更深層次理解。除此之外,一個可喜的變化是,基金業已經將發展的眼光從單一的A股公募基金中跳出來,無論是已有專戶業務、QDII、投資顧問,還是正在拓展的其他資産管理業務領域,都將有助改善基金業在規模發展上的困境。

  漫畫/萬永

熱詞:

  • 基金業
  • 基金公司
  • 基金産品
  • 規模增長
  • 規模至上
  • QDII
  • 公募基金
  • 新基金
  • 賺錢效應
  • 規模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