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老西寧 釀皮名家劉隨邦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01日 08: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青海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釀皮是青海有名的地方風味小吃。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劉釀皮”是其中的佼佼者。“劉釀皮”的創始人叫劉隨邦。

  劉隨邦,青海省湟中縣人。劉隨邦的祖先是江蘇南京人。明朝初年,朱元璋當政時,充軍到青海省湟中縣李家山。

  清朝末年,劉隨邦的父親李玥因家境貧寒,經親友介紹,到西寧市北大街玉井巷劉長永家來招女婿。劉長永當時是清朝地方政府隍廟街倉院的主管,是朝廷命官。因沒有兒子,才招李玥為女婿。當時言明先養一子姓劉,後養一子姓李。但李玥只生了一子二女,所以兒子姓了劉,起名叫劉隨邦。劉隨邦生了三子五女,都姓了劉。民國時期,劉隨邦家住西寧市北城門張豁兒院內北房。劉隨邦因家境貧寒,生活困難,曾于1942年挖過金子,患上慢性十二指腸潰瘍病,一生未愈。

  1945年,劉隨邦為了維持一家人的生活,開始經營釀皮生意。他為人厚道,待人和氣,對生意精益求精。他加工釀皮時,選購原料十分嚴謹,一絲不茍。他專門訂購當時西川魏家莊加工的小麥水磨精粉,並定要用鋼絲籮篩粉;又專門選購甘肅武威産的一等蓬灰。採用“灰蒸法”製作釀皮。其制法是:先將小麥麵粉用清水和成硬麵糰,再將麵糰放入水盆中,用雙手搓揉將澱粉洗入水中,只剩下面筋為止,等澱粉沉澱後,舀去浮水,在沉澱後的澱粉糊里加入適量熬製好的蓬灰水,調配均勻,將面糊舀入蒸籠布上的圓竹圈內,用火加熱蒸熟即成釀皮。面筋也放在蒸籠布上蒸熟切成薄片,放入切成條狀的釀皮碗裏,加上調料,與釀皮一同食用,別有風味。他選購調料,更是十分講究,要專門選購上等的陜西産紅辣椒和青海樂都産的紅皮大蒜;大通的黃菜子芥末和菜子油;西寧的韭菜和陳醋;茶卡鹽池的鹽;香水園龍王泉的泉水。並在長期實踐中摸索、總結和創造出了一套加工製作辣醬、韭辣、蒜泥、芥末和醋液的獨特秘方和工藝。經他加工製作的調料,味道濃香,沒有一般醋的強酸勁兒和辣子的衝辣勁兒。

  人們品嘗了劉隨邦做的顏色淡黃髮亮、富有彈性、軟硬適度、薄厚均勻、薄細柔嫩,色、香、味俱佳的釀皮後,都覺得口感甚好,久吃不厭。日子長了,人們都不叫劉隨邦的大名了,而親切地稱他為“劉釀皮”。劉隨邦的生意也日益興隆,而且漸漸有了名氣,許多外地來青海的遊客慕名前來品嘗“劉釀皮”,以飽口福。如著名小品演員陳佩斯來青海拍攝電影《出門掙錢的人》時,攝製組的全體人員都慕名到劉隨邦的釀皮攤上大飽口福。

  1955年,劉隨邦加入了西寧飲食業合作商店,到中山市場營業。城市居民口糧實行定量供應後,他也就停業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劉隨邦&&重操舊業,在北大街設點挑擔經營釀皮,深受廣大新老食客的歡迎和青睞。一擔釀皮,不到半天就全賣完了。1988年因拆遷,劉隨邦搬遷到小橋居住,“劉釀皮”也隨之第二次停業。

  1997年,劉隨邦的女兒劉玉英、劉玉芳、劉菊花等先後從國營企業退休或下崗。在大女兒劉玉英、三子劉軍的&&組織下大家繼承祖業,第三次恢復了已停業十多年的“劉釀皮”生意。(作者:張維珊)

熱詞:

  • 劉隨邦
  • 劉釀皮
  • 蒸法
  • 蓬灰
  • 李家山
  • 名家
  • 西寧
  • 出門掙錢的人
  • 面筋
  • 蒸熟